來源:科技日報
2025-01-17 09:32:01
原標題:小麥影響黃河流域 先民主食結構變化軌跡揭示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小麥影響黃河流域 先民主食結構變化軌跡揭示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訊 (記者韓榮)1月15日,記者從山西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獲悉,該院教授侯亮亮團隊精細描繪了小麥在特定歷史時期和地理范圍內對先民飲食結構的深刻影響。研究證實,小麥自4000年前起逐漸影響黃河流域先民的飲食結構,至東周至兩漢時期成為中游地區先民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研究成果為揭示小麥在黃河流域的傳播路徑、種植歷史及其對中國古代農業和飲食結構的重塑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堅實證據。相關成果發表在學術期刊《中國農史》。
侯亮亮介紹,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東周時期可能是小麥被引入、得到重視并廣泛推廣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小麥逐漸改變傳統粟黍農業格局的重要階段。黃河流域是小麥的重要產地和面食的發源地及傳播區,對于小麥在此地的栽培、普及以及如何影響先民飲食結構和主食選擇的具體過程,一直是學術界亟待解答的難題。
為此,研究團隊通過對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兩漢時期黃河流域人骨的碳、氮穩定同位素數據進行綜合解析,勾勒出了小麥在先民主食結構中的時空變化軌跡。研究發現,小麥在距今4000年至3800年前后率先對河西走廊地區先民食物結構產生沖擊。距今3600年前后,小麥開始對甘肅、河湟及其毗鄰地區先民的主食結構產生影響。直至東周至兩漢時期,小麥才真正成為黃河中游地區先民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
具體而言,西漢至東漢時期,小麥開始對關中地區先民的主食結構產生明顯影響。東周至兩漢時期,小麥在現今山西和河南地區的先民主食結構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這一時期是小麥在黃河流域大規模推廣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北方粟黍農業格局向粟黍麥農業格局轉變的重要時期。這一轉變可能與冬小麥和石轉磨等的出現及利農政策和人口的飛速增長等因素密切相關。盡管如此,對于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和山東地區小麥在先民飲食結構中的角色,仍需進一步的考古研究來闡明。
侯亮亮表示,這項研究不僅為我國古代農業發展史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未來的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礎。但是,目前學界仍然無法精準判斷小麥在先民主食結構中的比重,這是他們未來研究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