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2025-02-15 14:45:02
原標題:民俗小吃的商業密碼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民俗小吃的商業密碼
來源:經濟日報
春節出行的步履常常被巷口蒸騰的熱氣牽引,味蕾似乎總在尋找記憶中令人愉悅的味道。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集體記憶的民俗小吃,記錄著歲月的變遷與傳承,蘊藏著最鮮活的經濟動能。
北京老字號門店“現搖現售”的傳統元宵、杭州排隊3個小時的春卷攤、西安小南門早市的肉夾饃與甑糕……這些充滿傳統文化與現代張力的商業圖景讓人們發現,灶臺之間藏著珍貴的商業密碼。
經濟學中的比較優勢理論,在小吃“江湖”里得到鮮活演繹。哈爾濱冰燈節上凍梨變身“冰雪甜心”,散發“臭與香”的柳州螺螄粉,淄博燒烤、天水麻辣燙、客家牛肉湯……文化稟賦的獨特性成為地方發展文旅業堅固的護城河,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商業模式根植在獨特地域文化基因中,既召喚游子歸家,又吸引游客到來。散落在民間的飲食智慧,用不同的方言講述著相同的商業哲理,在標準化與效率至上的現代商業中,差異化或許才是破局之道。
沙縣小吃的進化史堪稱模范。這個從閩中山區走出的美食品牌,既保持著“一湯一拌”的味覺基準線,又在全國各地根據當地人的飲食習慣、口味偏好,融合出了豐富多樣的風味。這種“形散神不散”的經營策略,好比現代商業中的“本土化生存法則”,深度融合也是持久之道。
蘊含在傳統小吃中的文化基因,可謂經過千年演化的“市場準入許可”。從非遺技藝保護、地理標志認證到為創業者提供貸款支持,再到開發美食旅游線路,一系列創新舉措為傳統小吃插上了飛向現代消費市場的翅膀,因此創新是發展之道。
消費市場的自發性帶來了創新,臭豆腐被裝進時尚包裝,老師傅現場直播傳授扯面技藝。老字號與新業態相遇,產生的不是替代而是升維,碰撞出的是一場場味覺沖擊,更是文化傳承方式的創新變革。這場味覺實驗總是充滿驚喜:大紅袍粽子、榴蓮湯圓挑戰傳統認知,小龍蝦煎餅果子重構美食次元,看似“離經叛道”,實則是傳統基因在新時代的適應性表達。每代人的飲食創新都在進行著嚴謹的市場試錯,但當飲食記憶轉化為消費認同,文化軟實力便自然轉化為經濟硬實力。這種轉化沒有固定公式,關鍵在于找到傳統基因與現代市場的最大公約數。那些存活下來的味覺創新,終將成為新的傳統。
春節期間的年俗市場上演著生動的經濟實驗。那些曾經被視作“小生意”的民俗飲食智慧,正通過文化基因的現代性轉化,讓掃碼支付的提示音與舀湯的叮當聲此起彼伏。在這片孕育豐富飲食文化的熱土上,每一道受到消費者青睞的小吃都在證明:守住文化的魂,才能打開經濟的門。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