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商報
2025-02-14 14:24:02
原標題:都市圈建設進入提質擴容新階段
來源:中國商報
原標題:都市圈建設進入提質擴容新階段
來源:中國商報
云南省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做強昆明都市圈”、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建設現代化南寧都市圈”、貴州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做大做強貴陽—貴安—安順都市圈和遵義都市圈”……2025年,我國都市圈建設進入“提質擴容”新階段。
作為城市發展的高級形態,都市圈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手段。2025年,我國都市圈建設進入“提質擴容”新階段。在最近密集召開的地方兩會上,都市圈建設成為一個熱點關鍵詞,特別是一些還沒有都市圈獲批的中西部省份,也在加緊推動省會都市圈規劃建設。
各地加快部署
隨著各地兩會的召開,都市圈建設備受關注。云南省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做強昆明都市圈”;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建設現代化南寧都市圈”;貴州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做大做強貴陽—貴安—安順都市圈和遵義都市圈”;江西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南昌都市圈培育行動,支持南昌建設“一樞紐四中心”、提升綜合實力和發展能級;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強化南京都市圈輻射帶動功能,增強蘇錫常都市圈綜合競爭力,推動揚子江城市群融合發展。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國家級都市圈已增至16個,涵蓋南京、福州、成都、長株潭等傳統核心城市群,以及新晉成員合肥、廈漳泉等新興增長極。各試點地區在產業協同、交通互聯、公共服務共享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
據了解,2024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開啟了城鄉融合改革發展的新階段。
專家表示,決定就城鄉融合改革部署了一系列任務,其中明確提出“建立都市圈同城化發展體制機制”,而其他多項改革任務也都與都市圈密切相關。比如,要求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要求健全城市規劃體系,引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集約緊湊布局;要求深化城市建設、運營、治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推動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體系等。
多方面協同推進
都市圈為什么受到高度重視?專家認為,以往大家討論都市圈發展,更多的是就國內情況來談,因為幾十個都市圈的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比重超過六成,成為經濟發展的“大盤”“底盤”,其蘊含著雄厚的內需潛力,是我國實現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
要實現都市圈的預期發展目標,要靠改革,靠制度創新。據了解,對于一些已經獲批都市圈的發展,今年地方兩會期間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將分別在基礎設施、產業協同等多方面協同推進。
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提升鄭州都市圈協同發展能力。深化鄭開同城化、鄭許一體化發展,建設蘭考鄭開同城化特別合作區。依托鄭開汽車、許港精密制造、鄭新高技術、鄭焦智造等重點產業帶,打造以創新為引領的城鎮和產業融合發展帶。加強漯河、平頂山與鄭州對接聯動,促進產業協作配套、鏈式發展。推動鄭州一般性制造業、專業市場等非核心功能向周邊轉移。推動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產學研用創新平臺等共建共享。到2025年都市圈經濟總量大幅提升,成為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湖北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推進都市圈聯動發展。著力提升三大都市圈能級和功能,推進武漢、襄陽、宜昌“金三角”大空間協同發展,高水平建設武漢新城、襄陽東津城市新中心、宜昌東部產業新區,做大做強武漢光電子信息、“漢孝隨襄十”萬億級汽車走廊、“宜荊荊”磷化工、“荊襄宜十”綠色循環電池等優勢產業集群,打造引領湖北、支撐中部、輻射全國、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長極。
福建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福州都市圈一體化發展,深入實施強省會戰略,支持福州新區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支持莆田建設綠色高質量發展先行市、寧德建設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核心區、平潭建設國際旅游島,支持武夷新區建設、加快南平全方位綠色高質量發展。優化廈漳泉都市圈內部空間結構,推進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一體化建設,支持廈門建設高質量發展引領示范區、泉州建設21世紀“海絲名城”、漳州建設世界一流石化產業基地,支持三明龍巖建設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增強發展核心動能
2025年,我國都市圈發展正從“規模擴張”轉向“深度協同”。
專家指出,全國十幾個都市圈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專項規劃陸續獲批、亮相,需要進一步將有關都市圈的各類規劃內容細化,實現三個“轉換”,也就是轉換成市場語言、項目語言、改革語言。
不僅如此,都市圈的規模經濟效應正在逐步顯現,需要集全“圈”之力,圍繞“大走廊”“大通道”“大平臺”“大產業”打造幾個規模大、能級高、輻射強的標志性改革成果,增強其發展的核心動能。
業內人士表示,都市圈發展的關鍵在于核心城市的功能優化。例如,鄭州需通過“科技創新+高端制造”雙輪驅動,增強輻射力;武漢則應依托光電子信息產業,帶動鄂州、黃石等周邊城市形成產業鏈閉環。
新型城鎮化的重點在于“人的城鎮化”。河南、山東等地通過“高鐵+縣城”模式,推動商河、蘭考等縣承接產業轉移,培育人口超50萬的“小城市”,形成大中小城市梯度發展格局。例如,濟南都市圈計劃2025年前建成濟濱高鐵、濟棗高鐵,強化縣域與中心城市的產業協作。
專家表示,都市圈不僅是空間載體,更是制度創新的試驗田。在這一進程中,如何平衡效率與公平、集聚與疏解,將是中國城鎮化道路上的長期課題。未來,需進一步強化政策頂層設計、激發市場活力,推動都市圈成為引領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依琰)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