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5-01-21 08:49:01
原標題:年畫里的祭灶習俗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年畫里的祭灶習俗
來源:中國文化報
鄭學富
小年,又稱祭灶節,是我國傳統的民俗節日。盡管我國幅員遼闊,南方與北方過小年的日期有所不同,但小年祭灶是南北方共有的習俗。而充滿人間煙火味的灶神年畫,既是實用的農時日歷,也具有很強的裝飾效果,寄托著人們家宅平安、生活富足、增壽延年等美好愿望,已經深刻融入民間的社會生活。
山東省濰坊市楊家埠木版年畫發軔于明洪武年間,清咸豐年間達到鼎盛,年畫產品行銷大半個中國。楊家埠年畫工藝精湛、色彩鮮艷、內容豐富,其中的灶王爺年畫特色鮮明,有單座、雙座和三座灶。如楊家埠木版年畫研究所收藏的清代木版套印年畫《三灶王》為兩層,上層為灶神及兩位夫人,皆盛裝禮服捧圭端坐;下層為文財神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兩旁裝飾八仙圖像。其收藏的另外一幅清代木版套印年畫《大灶王》則是三層灶,上層為財神,中層為灶王爺與灶王奶奶,下層為宅神,案前有雞犬及聚寶盆,意為六畜興旺、五谷豐登。
我國祭灶習俗由來已久,古籍關于灶神的記載很多,出現了不同版本、不同姓名的灶王爺。西漢劉安的《淮南子》有“炎帝作火,死而為灶”的記載;南北朝時期宗懔的《荊楚歲時記》引許慎《五經異義》云:“顓頊有子曰黎,為祝融火正。祝融為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姓王名摶頰。”眾多版本中,最有影響的灶王爺姓張名單。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卷十四》記載:“灶神名隗,狀如美女。又姓張名單,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人們還根據世俗生活和人情愛憎,編出許多有關灶神的傳說。其中,《張郎休妻》的故事流傳廣泛,并被編成戲曲傳唱:富家公子張單娶妻郭丁香,后拋棄,娶了李海棠。郭丁香歷盡艱辛,依靠自己的勤勞善良獲得了幸福生活。張單卻因不擅長持家遭遇天災人禍,家破人亡。一天,他討飯到丁香家門口,丁香感念舊情,拿出好飯菜招待他。張單羞愧難當,投入灶膛自盡。上天念他悔過,封為灶神。
關于祭灶的時間,歷史上有幾次變化。臘月祭灶應始于漢宣帝。《荊楚歲時記》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宋代以后,祭灶的日期便定在臘月二十四日。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請僧道看經,備酒果送神,燒合家替代紙錢,帖灶馬于灶上。以酒糟塗抹灶門,謂之‘醉司命’。”到了清朝,北方民間祭灶時間逐漸變為臘月二十三日,因為清宮里祭灶是在此日。《清史稿·禮三》記載:“惟十二月二十三日,宮中祀灶以為常。”而南方大部分地區由于遠離朝廷,則繼續沿用舊歷,即臘月二十四日祭灶。清代杭州人金農有《臘月廿四日江上無事因出家釀邀諸鄰小飲》云:“依然敦漢俗,祭灶請比鄰。”
楊家埠年畫《三灶王》
歷代祭灶食品不盡相同。《荊楚歲時記》說:“漢陰子方,臘日見灶神,以黃犬祭之,謂之黃羊。陰氏世蒙其福,俗人競尚,以此故也。”至明清時期,祭灶食品主要為糖瓜和灶餅。清代富察敦崇所著《燕京歲時記》說:“二十三日祭灶,古用黃羊,近聞內廷尚用之,民間不見用也。民間祭灶惟用南糖、關東糖、糖餅及清水草豆而已。”《清嘉錄》說:“比戶以膠牙餳祀之,俗稱糖元寶。又以米粉裹豆沙餡為餌,名曰謝灶團。”膠牙餳即膠牙糖,也就是麥芽糖,關于人們祭祀灶神要用膠牙糖的原因,魯迅在《送灶日漫筆》中如此寫道:“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們那里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黏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
祭灶是送走灶神,讓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另外,傳說玉帝在臘月二十五要下凡視察一番,檢驗灶神的匯報是否真實,所以這天民間有迎玉帝的風俗。《清嘉錄》云:“臘月二十五日相傳為玉帝下降之辰。察人善惡,各設香案迎上,謂之接玉帝。”玉帝在人間視察5天,到臘月三十日回到天宮,該日,灶神也要回家,所以有“送玉帝、迎灶神”之俗。為迎接灶神,必張貼新的灶神像。十里不同俗,我國有的地方是在上元夜(正月十五夜) 接灶神的。《清嘉錄》載:“《常昭合志》亦云:‘上元日,家和米粉為丸,以接灶。’”
一張年畫里,除了灶神形象,還可以融入多種元素,比如有的畫著牛郎織女圖,表現農耕生活及愛情故事;有的畫著菩薩、善財龍女、韋馱、八仙等各類神仙,祈求保佑一家人平安幸福;更多的畫著聚寶盆、搖錢樹、香燭花瓶、狀元及第、四季平安等具有吉祥寓意的圖案。不少灶神年畫眉頭部分都印有新一年的日歷,記載著歲次干支、月份大小、二十四節氣等內容,提醒人們根據時令進行農事耕種。
(圖片由作者提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