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
2025-01-21 08:47:01
原標題:奔赴戰位,續寫強軍答卷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奔赴戰位,續寫強軍答卷
來源:解放軍報
強軍故事分享會現場,畢業學員分享為戰而研的故事。李勛埔攝
聽博士研究生學員韓林講述他在高原當兵的故事,陸軍工程大學研究生院即將畢業的學員們眼中閃爍光芒。4年前,韓林也是在強軍故事會上被學長的親身經歷打動,毅然踏上去往邊疆的征途。
元旦剛過,又一批軍校研究生學員畢業,即將奔赴祖國大江南北的座座軍營。幾年校園時光,他們刻苦學習訓練,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畢業答卷。但走向部隊、奔向戰位,還有更多的考卷等待他們在實踐中作答。
砥礪前行,成長在路上。這個畢業季,讓我們走進陸軍工程大學研究生院,聆聽碩士、博士研究生學員們的奮斗故事,感受他們向戰為戰、潛心科研的熱血青春。
一盞明燈——
照亮前路,點亮內心
1949天,如果堅持做一件事,你會做什么?
強軍故事分享會上,陸軍工程大學博士研究生學員張強給出的答案是——研究聲音。
大到敲鑼打鼓聲,小到鳥蟲鳴叫聲,都是張強的研究對象。在他的電腦里,一個個聲音文件整齊排列,仿佛千軍萬馬,等待著“沙場點兵”的那一刻。
這是張強想要的感覺。他出生在洪澤湖畔的一個小漁村,外公經歷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張強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告訴他要立大志、立長志。這樣的家庭教育在張強心中點亮了一盞明燈,他一直渴望著從軍報國。
2009年,張強以優異成績考入軍校。畢業后,他歷任排長、參謀、連長等崗位,在基層鍛煉成長。6年前,帶著部隊建設需求,他回到軍校校園進行深造。
學習期間,張強師從我軍信號處理與通信領域的專家張教授,碩士、博士期間的研究方向均與戰場聲學信號識別技術有關。
研為戰,是難點,也是痛點。說起為什么選擇這個方向,張強講起了他在部隊的經歷。
幾年前一次對抗訓練,時任連長的張強帶領小分隊赴指定地域執行通信支援任務,因他輕信了藍方冒充紅方指揮員語音下達的錯誤指令,導致任務失敗。
這次失敗給了張強重重一擊:現代戰場,光有熱情和沖勁還不夠,更重要的是擁有智慧與耐心。也是這件事,讓他有了在通信領域深造學習的想法。
奮斗的開始,往往簡單樸素。強軍信念,就是張強前進路上的那盞燈。
“之所以堅守6年盯住戰場聲學信號研究,等待的就是研究成果服務部隊戰斗力的那一天。”張強說。
讀碩士期間和博士期間,張強的兩個課題方向看似相近,但研究起來千差萬別。張強說:“從上萬個聲學信號中識別出需要的信號,好比大海里撈針。”
看著研究遇到瓶頸時愁容滿面的張強,導師為他鼓勁:“核心技術不掌握,關鍵時刻就會被‘卡脖子’,決勝關頭就會遭遇‘生死劫’。”導師的話,讓張強打起精神、咬牙堅持。
一次聲學信號識別測試,實驗儀器示波時頻圖上,隨著波峰波谷的變化,不同信號在不同波段跳躍,萬千數據雜亂交織在一起。
內心焦灼之際,突然,張強抬頭望見一輪皎潔的明月。“月亮仿佛正看著我,讓我內心頓時明凈。我再次堅定信念,拋開所有顧慮,迅速整理思路,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中。”接下來的時間里,張強排除萬難,將問題逐個擊破。目前,他的研究課題已運用于部隊實踐,并申報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信念,是照亮前路、點亮內心的一盞明燈。這盞燈,是父輩革命年代浴血奮戰留下的寶貴精神,是攻克實驗難關時懷揣的強軍信念,更是激勵一代代青年奮斗不息的力量源泉。
一把標尺——
明確標準,丈量精度
一萬分之一秒是什么概念?對于博士研究生學員邢文政來說,那是他開展科學實驗的時間刻度。
實驗開始前,一切準備就緒。時間仿佛凝固,所有人屏息等待擊發的瞬間。
“3、2、1——”倒計時清零,邢文政果斷按下控制臺的發射按鈕。
高壓氣體從實驗裝置中噴出,推動子彈進行撞擊。儀器上的曲線劇烈起伏,一萬分之一秒,撞擊產生的應力波便使完整的巖石瞬間碎裂。
“科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來不得半點馬虎。”強軍故事分享會上,邢文政嚴肅地說。這句話,也是“八一勛章”獲得者錢七虎院士常對學生們說的一句話。
10年前,剛剛考入山東大學的邢文政選擇了土木工程專業。10年后,從一名地方大學生成長為一名軍校博士研究生,他依舊在土木工程專業領域深耕。
讀本科時,一次偶然的機會,邢文政了解到錢七虎院士為國鑄盾的事跡,當時他就暗暗下決心:要成為像錢院士這樣的人,為強軍事業貢獻力量。
“錢院士有句話,我印象特別深刻:作為軍隊科學家,科技強軍、為國鑄盾是我畢生的追求,也是我的事業和幸福所在。”邢文政說,“我們的人生與時代同頻,與家國相連,能為國家和軍隊服務,是我們一生的榮耀。”
從那以后,只要跟錢七虎院士團隊有關的學術報告、研究文章,邢文政都去聽、去收集。他在本科階段不斷努力提高成績,最終考上了陸軍工程大學的研究生,成為錢七虎院士團隊的成員。
邢文政的博士研究課題在國內外仍屬于空白領域。“越是難啃的骨頭,越是要義無反顧地去攻克,我們開展科學研究必須以戰斗力標準為根本導向。”邢文政說。
研究領域無人涉及,實驗裝置從無到有……為深入研究這一課題,邢文政所在團隊構建了全套研究流程,自主研制了某裝置,借助高速三維數字圖像技術,對實驗過程進行監測。
與驚心動魄的巖石爆裂瞬間形成對比的,是邢文政的細心與沉著。當裝置中的高壓氣體釋放完全,他在高速相機拍攝的數萬張圖片中捕捉實驗瞬間,根據實驗結果進行理論分析和數值模擬,探究某動態現象。
“為確保研究成果適應部隊發展需要,我們推翻和重來的過程不計其數。”邢文政說。但繁雜的實驗數據中蘊含著規律,一次次的失敗中孕育著希望。錨定戰斗力標準,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勁頭攻關,邢文政和團隊成員終于取得了正確的分析結果。
“我曾讀過一本書——《追風箏的人》,‘風箏’是個意象,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地去追尋、發現。”邢文政說,做研究也是在追尋,但在追尋時要始終緊握一把標尺。
這把標尺,既丈量科學研究的精度,更是檢驗科研服務戰斗力的標準。秉持“戰斗力標準”這把標尺,畢業學員們走出校園、走進部隊,在崗位上貢獻更大力量。
一片沃土——
培塑精神,孕育未來
“4年前,我從軍校畢業后分配到雪域高原。4年后,我帶著部隊的建設需求和對知識的渴望,考取了陸軍工程大學的博士研究生。時間仿佛畫了一個圓,讓我又回到了求學的地方。”強軍故事分享會上,韓林將自己的經歷娓娓道來。
2020年12月,綜合成績排名第一的韓林主動申請赴藏。“剛分配到西藏時,連呼吸順暢仿佛都是奢望。”韓林說。
韓林所在部隊位于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人跡罕至。任職后的第一個除夕夜是在哨位上度過的。那里沒有煙花,卻有星河。緊握手中的鋼槍,他更加明白了軍人犧牲奉獻的使命重量。
分享中,韓林帶了一面曾在高原駐訓場飄揚的五星紅旗。歷經風霜雨雪,這面國旗有些褪色、邊角出現了破損。
“高原駐訓場天氣惡劣,一面嶄新的國旗不到一周就會變成現在這樣。每次更換下國旗,旗手都會鄭重地收藏起來。”韓林說,“看到它,就仿佛看到了官兵們堅守的初心。”
講臺下,學員們深受觸動。一名即將畢業的碩士研究生學員提問:“到基層后,如何將所學更好地運用在實際工作中?”
韓林答道:“新環境新事物更能鍛煉學習能力,擺正心態適應全新環境、調整狀態有效對接崗位、放低姿態實現自我轉型,是我適應新環境的3條經驗。”
軍校和部隊都是育人的沃土。從部隊來、到部隊去,畢業學員帶著前沿科技的研究成果回到軍營,在基層的沃土生根發芽,發光發熱。
“我們部隊某工程所涉及的風水電設備運用正好能與我所學專業相吻合,我利用所學專業為戰士們開設專業微講堂,看到戰士們的疑問得到解決時,內心有種說不出的成就感。”韓林說。
同樣是解決部隊問題,碩士研究生學員馮杰在畢業前夕,終于等來了一份期待已久的“證明”——他研究出的某模型在部隊應用后的反饋。
兩年前,馮杰從部隊重返軍校。結合基層工作實際,軍事訓練學專業的他選擇了某課題。
兩年半的研究中,馮杰采取各種方式到部隊進行調研,根據現實情況構建多維度模型。為收集調查資料、開展模擬論證,他的調研足跡遍布各地各部隊。
如今,收到該模型在部隊得到實際運用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反饋,馮杰對畢業后回歸崗位充滿信心。
不知不覺,分享活動接近尾聲,明媚的陽光透過窗戶灑在學員們的身上。一個個真實動人的強軍故事正如這冬日暖陽,灑向學員們的心田。
畢業季來臨,又一批研究生學員懷揣從軍報國、科技強軍的夢想走向部隊,在基層的沃土中成長成才、綻放芳華。從他們堅定的眼神里,我們看到了一支軍隊的未來與希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