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12-22 15:20:12
原標題:勞動一線成為“心靈教育”的最佳場景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勞動一線成為“心靈教育”的最佳場景
來源:中國青年報
“老師,用錘子真能敲出卡車的車殼嗎?”漫步在萊蕪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萊職”)汽車工業展廳長廊中,學生們一邊瀏覽汽車工業跨越百年的輝煌歷程,一邊好奇地發問。
這是該校汽車制造與試驗技術專業現場思政課中的一幕。在智能汽車與建筑工程系汽車制造與試驗技術專業教師張宏偉看來,汽車文化不僅是一部生動的技術發展史,也是開展思政教育的寶貴資源。
隨著職業教育步入內涵式發展的新階段,思政課程高質量建設成為重中之重。萊職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開門辦思政課,緊抓“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這個關鍵點,力爭讓所有課程都充滿“思政味”,將家國情懷、社會責任、科學精神、職業素養等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形成“專業有精品、門門有思政、課課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深度教學改革讓萊職的思政課煥然一新。該校思政教研部主導的“沉浸式思政課”,主打“讓學生當主角”。比如,為讓學生近距離感知“工匠精神”和“大國重器”的時代價值,了解新質生產力的時代內涵,思政教學部教師宋雪設計了一堂題為“從‘黃河’到‘黃河’——以新質生產力引領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專題現場課,上課的“老師”是該校汽車制造與試驗技術專業的學生。“這種全過程參與的育人模式,讓更多青年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理論的主角、講述理論的主力、踐行理論的主體。”宋雪說。
此外,萊職不斷推動全要素育人,將思政課與育人成才路徑相融合。其中,實踐育人的意義非同尋常。學校通過強化校企合作,將勞動一線作為“心靈教育”的最佳場景,既傳技能,又授匠心,把思政工作跟進到“學校-企業-社會”的全時段、各環節。
“我們在日常教學中采取‘進社區調研護理問題—回校分析解決護理問題—再進社區實踐護理操作’的循環教學模式,增強學生對基層護理工作的認識和責任感。”醫學技術與護理系黨總支書記畢研強表示,在實習實踐環節,通過“校中企”“企中校”等醫教協同平臺,實現真崗真學,錘煉學生的敬畏之心。
“學校的思政育人將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報國奉獻的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智能制造系黨總支副書記田欣說,該校經常邀請勞動模范、能工巧匠、技藝大師、非遺傳承人進校園、進課堂,并成立相關工作室,引導學生牢固樹立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價值理念。
據文物與藝術系黨支部書記劉永坤介紹,該系定期開展“萊職有約”活動,讓學生與行業專家、工匠大師面對面交流,不僅拓寬了他們的文化視野,更涵育了“坐得住、留得下、干得久、做得精”的匠心文化。
此外,學校通過舉辦系列職業和技能大賽,讓學生學習行業一線的先進技術和職業標準,更了解行業的道德準則和行業精神。“只有讓匠心精神融于血脈,才能經得起時間的沖刷和洗禮。”該校藥品食品系教師趙云霞說。
為進一步讓學生的“職業感”和“道德感”在志愿服務中得到錘煉,萊職還結合專業特色創新推出“一系一品”志愿服務活動。目前,僅智能制造系青年志愿者協會登記注冊學生就達3375人,今年以來開展校內外活動30余場。
其中,教育系開展了鄉村小學支教活動,每到節假日就有一批志愿者前往偏遠鄉村。作為多次參加支教活動的一員,教育系學前教育專業教師楊小藝至今記得第一次站在講臺上,看到孩子們求知眼神時那種內心澎湃的感覺:“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體會到了沉甸甸的責任感,更加堅定了讓自己成為一名優秀教師的決心。”
隨著職業教育全面育人理念的逐步深化,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致力于通過整合更加豐富多元的資源要素,賦能“大思政”建設,實現“潤物無聲、鹽溶于湯”的育人效果,力求培養出具有高度責任感、使命感和良好道德品質的時代新人。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