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4-12-22 15:20:12
原標題:構建現場化育人模型 培養現場工程師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構建現場化育人模型 培養現場工程師
來源:中國教育報
山東城市建設職業學院秉承“建以為學,筑以致用”的理念,充分挖掘利用校園與建筑在建筑類專業中的育人功能,構建了“雙境耦合·三階遞進·四維評價”的現場化育人模型,培養了大量具備工匠精神,精操作、懂技術、會管理、善協作、能創新的現場工程師。
雙境耦合 ?夯基壘臺
培養現場工程師,關鍵在于“現場”職場的創設與實踐。為了給建筑類專業的學生創造更多實踐的機會,學院提出了“建以為學,筑以致用”的思路,旨在充分利用校園內的一草一木,為學生打造一個虛實交融的學習環境。
實境筑基,項目化改造育人空間。學院依托實境理論,深度挖掘校園規劃與建筑建造的潛在教育價值,將校園的整體規劃設計與典型建筑的建造過程進行“項目化”改造,開發了“基于校園實景的建筑類專業教學項目改造系統軟件”,創建了“全周期、實境化、模塊化”綜合性實訓平臺,學生可在真實的校園環境中,通過參與實際項目,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深刻的認知體驗,全面落實全環境育人的教育理念。
虛境拓展,數字化賦能創新教育。在實境教育的基礎上,學院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前沿的數字孿生技術,融入新的建設方法、營造方式和建造技術,建成了建筑工程設計、施工、運維全壽命周期虛擬仿真基地,開發了“基于校園實景的建筑類專業教學項目圖鑒系統軟件”,通過高精度的三維建模和交互設計,構建了一個與現實校園緊密相連的數字孿生虛境。在虛境中,學生以“通關”的形式進行仿真實踐,拓展了教育的邊界和可能性。
三階遞進 立柱架梁?
為進一步增強虛實交融的學習場景育人效益,學院建設了與之相匹配的學習模式。學院借鑒“腳手架”理論,依托現場工程師項目試點,以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合、教學模式與工作現場融合、課程體系與工作過程融合、專業教師與能工巧匠融合、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五融”為核心,打造了基于校內校外雙情境、虛實雙平臺的現場任務探究式學習模式,“體驗—營造—創造”3個階段遞進,全面培養學生的系統工程思維、工程實踐應用能力與創新能力。
在這一學習模式中,技術服務項目任務與教學任務同步推進,學生大體遵循“任務承接(實境)—現場踏勘(實境)—項目孿生(虛境)—方案設計(實境、虛境)—場景體驗(實境、虛境)—成果表達與匯報(虛境、實境)”的流程進行學習。學習過程中,學生首先接受任務并查找相關資料;其次,進行現場踏勘、訪談調研,收集項目所需信息;再其次,利用建模技術對環境、文脈、功能等進行綜合分析,實現多維度構思,在此基礎上,設計方案并繪制草圖,基于數字孿生技術沉浸式體驗,對多個方案進行比較,優化設計;最后,繪制正式圖紙,并以文本、動畫等多種方式展示成果,同時進行成果匯報考核,優秀案例將被納入教學資源庫。
整個教學過程在實境與虛境交替中耦合實施。學生在校園中通過體驗式學習,逐步參與工作室場景營造,最終自主創造校園實境化教學場地,形成了基于校園實境的“體驗—實踐—創造”內循環。同時,工程師(設計師)與教師交替指導,以小組任務探究的形式組織實施教學,形成了基于工程項目的“實踐—實操—創造”外循環,確保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全面提升。此外,學院還緊跟行業發展趨勢,適時將企業的新技術、新工藝轉化為行業標準和教學資源,以源頭創新撬動教學內容更新。
四維評價 積厚成勢
評價對推動學院高質量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牽引和導向作用。學院堅持以幫助學生成長成才為中心,兼顧個體差異,構建了“四元主體、四維內容”數智化評價體系。
在評價主體方面,學院強調多元評價的重要性,將政府部門、行業、企業和學校四方納入評價體系,確保評價的全面性和客觀性。在評價標準與內容的設定方面,對接技術標準,實施項目成果評價與匯報展示評價;對接技術服務過程,實施現場能力評價以及處理問題綜合素質評價;關注學生成才質量,拓展和實施綜合素質評價與質性評價、日常評價與長周期評價等;關注學生成長過程,運用量化方法精準分析影響學生成長的因素和學生成長發展的軌跡,探索增值評價。在評價方法方面,依托智慧校園與學習通等平臺,強調評價的數字化、智能化以及過程化。“四元主體、四維內容”數智化評價體系實時跟蹤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成長軌跡,不僅保障了評價的效率和準確性,還有助于及時優化現場化育人模式,確保其科學性和有效性。
(本文系2023年度山東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雙境耦合的高職建筑類專業現場化育人模式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23286]階段性成果)
(張榮辰)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