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2月13日訊 今日出版的《新華每日電訊》在第3版,“新春走基層”專欄,以《穿越時光的市聲》《這里的果蔬何以能“南來北往”》《尋芳百花洲》為題刊文,聚焦淄博周村古商城、濟南萊蕪區智慧農業、濟南百花洲走訪見聞。文章提到,周村古商城曾創造過不朽的商業傳奇。這里是魯商重要發源地,孕育了厚道、誠信、開放、包容的魯商精神;在濟南萊蕪區,智慧農業模式使得果蔬種植打破了時空限制,實現了“南來北往”;百花洲地處濟南明府城區域,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任齊州知州時修筑百花堤和百花臺而得名,承載著人們對濟南老城的記憶。
以下為文章全文:
穿越時光的市聲
山東周村古商城新春走訪見聞
“咣!咣!咣!”渾厚圓潤的虎音鑼喚醒了沉睡的周村古商城,大街古色古香的牌坊下,一場迎賓禮熱鬧開演:民俗演員身著古裝向游客拱手作揖,送上祝福,邀請眾人入城。
記者隨人群步入被稱為“大街”的主街道,街面鋪著青石,兩側青磚黛瓦的明清建筑錯落有致,刻滿歲月的痕跡。置身其間,仿佛穿越時空,隱約看到幾百年前商賈云集、車水馬龍的繁華盛景。
位于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的這座古商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商旅重鎮,自古商業發達。明代修建了以大街為核心街道的商業街,遠近商賈云集,大街逐漸成為布行、雜貨行聚集經營的商業貿易中心。時至今日,周村古商城尚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和民國時期建筑1000余處、總面積5萬余平方米,臨街是鋪面,后面是作坊,這種格局一直延續下來,仍在發揮商業功能,被古建筑專家譽為“中國活著的古商業街市建筑博物館群”。
大街入口不遠處,大清郵局的門面仍舊是百年前的模樣,喚起人們悠遠的回憶。營業廳柜臺上擺放著印有古城老照片的明信片,不少游客在這里挑上一張,蓋上郵戳,把問候與祝福送達遠方的親朋好友。門店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山東最早開辦的4家郵局,周村郵局就是其中之一,可見當年此地有多么繁榮。
走出大清郵局,路過一間糖畫鋪,空氣中彌漫著誘人的香甜氣,糖畫師傅用糖汁作畫,三下兩下勾勒出一條栩栩如生的蛇。店主名叫路金龍,看上去50歲出頭,正熱情地招呼過往的游客。“生意不錯,春節期間尤其紅火,1天賣100支沒有問題。”他說。
大街中段,以綢布起家的瑞蚨祥歷經百年風雨依然屹立。走進瑞蚨祥店鋪,可以觸摸一段“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商業故事。清道光元年(1821年),瑞蚨祥的前身萬蚨祥在周村大街掛牌,后來迅速輻射全國各地,成為“中華老字號”著名品牌。如今的周村古商城瑞蚨祥店里,顧客在琳瑯滿目的絲綢柜臺前駐足流連,挑選自己喜歡的絲綢制品。店鋪主營周村特色絲綢和傳統服飾,新款服裝巧妙融合齊魯文化元素,引來顧客盈門。
游客在街巷間逛累了,可以坐下來喝一壺茶。在外打工多年的周村人王鵬看到家鄉商機,回來創辦了“知飲茶舍”,秉承誠信經營理念,生意越做越紅火。去年10月,他又開了一家“懷舊茶館”。王鵬盤算著新年計劃:“開春后再好好打理一下院子,把收藏在庫房里的老茶擺出來,讓天南地北的客人品一品。”
周村古商城曾創造過不朽的商業傳奇。這里是魯商重要發源地,孕育了厚道、誠信、開放、包容的魯商精神。沿大街一路走過,良心尺、公平秤、無稅碑等老物件,以及大染坊絲綢、周村燒餅、銅響樂器等傳承百年的老字號跨越時空,訴說著往昔的風云故事。目前周村古商城有老字號企業40多家,在沿襲傳統制作工藝的基礎上融入創新元素,不斷煥發新的生機。
行至大街盡頭,“旱碼頭”牌坊出現在眼前,不少游客駐足留影。當地文史資料記載:“周村煙火鱗次,泉貝充牣,居人名為旱碼頭”。當年旱碼頭是各種商品的集散之地,商家在這里將貨物裝車運往四方,如今成為游人如織的網紅打卡點。
在周村古商城,現代商業與傳統文化交織融合,“老”與“新”相得益彰,“古”與“今”交相輝映。周村區文化和旅游局局長槐瑞雪說,古商城常態化開展拋繡球、鳴鑼開市、貨郎擔等民俗展演,創新推出迎賓禮、票號風云、蒲公說等情景演藝,引進茶社、民宿等新業態門店30余家,還有水幕電影、音樂噴泉等,古商城展現出新氣象,再現“天下之商賈歸齊若流水”盛景。
來自四川達州的鄧女士一大早就和丈夫來到周村古商城,沿街觀賞古建筑、逛商鋪。她告訴記者:“這里古香古色,保護得挺好。印象最深的是各種文藝演出,景區里人氣很旺,體驗到南北方過年民俗的不同。”
周村古商城保護發展中心副主任胡新廣介紹,目前商城共有經營業戶300余家,帶動直接或間接就業3000余人,2024年接待游客數量突破500萬人次,同比增長12.7%。今年春節期間接待游客約65萬人次,現在每天仍有四五萬人次。
暮色四合,懸在街巷上方的燈籠映照出升騰的煙火氣。頭上是花燈,腳底是青石,光影搖曳間,古商城不絕的市井聲仿佛穿越時光,回響悠遠。
這里的果蔬何以能“南來北往”
山東萊蕪發展智慧農業一線見聞
“一個多月前,我們采用水培技術種植的奶白菜、油麥菜、苦菊等12項農產品獲得‘灣區認證證書’,濟南的蔬菜也能便捷通行粵港澳大灣區了。”盡管一輪寒潮剛過,但在濟南萊蕪區的山東艾綠吉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溫室大棚內,生菜、油菜、奶白菜等十幾種蔬菜生機盎然。公司負責人董立新對記者說:“這是濟南市首次有企業獲此證書,公司近期蔬菜銷量激增,快忙不過來了。”
“一張認證書,使得很多南方省份的知名商超紛紛拋來合作的橄欖枝。”董立新說,自從使用自動水培溫室技術后,綠葉蔬菜不受天氣影響,生長周期縮短、產量提升,蔬菜供應實現四季不斷。“現在既賣北方,也供南方。”
記者看到,除了水培技術,艾綠吉泰農業在蔬菜種植中使用了多項科技手段,進一步提升了種植效率。例如,通過智能水質凈化系統,實現了水和營養液的循環利用,一畝蔬菜用水量是傳統大棚的十分之一。
在濟南萊蕪區,智慧農業模式使得果蔬種植打破了時空限制,實現了“南來北往”。記者在楊莊鎮的濟南科百智慧農業產業園內看到,工作人員正忙著監測蓮霧、檸檬、木瓜等生長狀況。這些南方水果,為何能在萊蕪區大面積種植?用濟南科百數字農業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宋偉的話來說,是因為“這里的水果會說話”。
“園區內鋪設有氣象傳感器、土壤傳感器、植物生理傳感器,實時采集和監測空氣的溫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土壤pH值、葉面溫濕度等信息。有了這些,作物可以隨時‘表達’對肥料、水等的需求。”宋偉說,以遍布園區的各類傳感器所收集的海量數據為底座,打造形成集環境監測、信息傳輸、指令控制等功能于一體的農業物聯網,實現對作物生長各環節的高效管理,這讓“南果北種”不再遙不可及。
“北方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于果實積累營養、提升甜度。”科百智慧農業產業園農藝師曹耀鵬說,通過合理使用自動化溫濕度調節技術,部分品種還能實現錯峰上市,受到消費者歡迎。
“有智慧農業加持,農人們不再靠天吃飯。”楊莊鎮副鎮長殷秀娟說,萊蕪區地處濟南東南部,是傳統農業區,農產品出口額占全市的比重超過七成。僅楊莊鎮就建起12家農業龍頭企業,農產品年出口創匯穩定在20億元左右。
萊蕪區今年提出,將大力發展數字農業,促進數字技術與農業深度融合。持續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新建高標準農田1萬畝,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2.5%。
“我們已成功打造以楊莊鎮為核心的智慧農業特色小鎮,創建了9個智慧農業應用示范基地。”萊蕪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劉青說,南方果蔬北方種,未來智慧農業將繼續助推萊蕪向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前進。
尋芳百花洲
在濟南大明湖以南,一片碧波粼粼的池水宛如明鏡,將周邊古色古香的青磚灰瓦小院倒映其中,這里便是濟南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40多個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在這里綻放活力。
陽光照進向群皮影社,給貨架上的皮影產品打上了天然的“燈光”,幾名女孩正在挑選皮影文創飾品。“這款趵突泉文創產品賣得很好。”向群皮影社藝術總監李云卿取下一款晶瑩剔透的耳墜,拿給記者看。熟牛皮制成的耳墜上,趵突泉三眼泉水托舉著觀瀾亭,淡藍色的泉水與明黃色的亭閣對比分明,濟南特色鮮明。
李云卿告訴記者,濟南皮影戲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向群皮影社曾前往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演出。在打造傳統皮影表演研學產品的同時,團隊還針對年輕人的喜好和審美,圍繞皮影材料和制作工藝開發了動漫紙雕、皮影首飾、夜燈等文創產品,受到市場歡迎。
沿著街區內芙蓉溪旁的青石板路走進景韻閣,10歲的何彥希身著漢服坐在長桌前,用剪刀剪斷鍍金鋁絲、勾勒圖案,此時一只掐絲琺瑯卡通小貓的輪廓已接近完成。
“拓圖、涂膠、掐絲、點藍、固定、干燥……完成一件掐絲琺瑯作品,短則兩三個小時,長則幾十個小時。”景韻閣工作人員周蓉蓉說,他們開模制作了一些小件產品的合金底胎,讓嘗試掐絲琺瑯制作的游客可以直接從點藍起步,能省去大半時間,這樣也吸引了更多游客前來體驗。
傳統手工藝從“守藝”到創新的轉變,在百花洲各家門店都可以看到蹤影。
百花洲文創集物社去年推出“把子肉冰淇淋”,迅速成為網紅產品。“把子肉是濟南的傳統鹵味,冰淇淋是年輕人喜歡的西方甜點。把它們結合起來,是一次‘跨界’的創新嘗試。”百花洲文創集物社負責人杜航說。
王國強的格物小厝漆藝工作室面積不大,三五個人同時進門都有些局促。在這間工作室里,傳承著傳統髹漆技藝的王國強,和記者說起的卻是3D建模、AR等新潮的技術概念。
“我剛參加了濟南市文旅局組織的關于非遺數字化的會議。”王國強說,生漆極易引起過敏,如果不用接觸實物就能通過數字化進行展示、體驗,就可以讓大家可以更放心地嘗試這門手藝,讓它更好傳承下去。
百花洲地處濟南明府城區域,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任齊州知州時修筑百花堤和百花臺而得名,承載著人們對濟南老城的記憶。2023年,濟南市對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啟動整修改造工程,在進行古建筑修繕、環境提升的同時,引入具有濟南特色的傳統技藝,修繕一新的這個街區于2024年5月正式亮相。
傳統工藝工作站、泉水人家民俗博物館、白雪樓非遺劇場等文化單元,和以非遺、文創、民俗為主的30個特色攤位形成的文化市集,共同匯成了百花洲活色生香的文化風景。行走在曲徑通幽的青石窄巷,穿越古雅別致的院落亭臺,不時要給行人和相機讓路。這里處處可見身著漢服的年輕女孩,就著街巷、影壁等天然相框取景拍照,或拍攝短視頻。
“重新開放至今,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客流量已經超過180萬人次。”濟南古城保護和發展中心副主任陳學東說,如今,這里已成為濟南熱門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