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2025-01-17 09:43:01
原標題:凜凜清風思云莊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凜凜清風思云莊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家風傳承 勤儉起家
濟南城北,云錦湖畔,文忠園旁,一座充滿文化韻味的仿古風格庭院——張養浩紀念館正開軒迎客。張養浩紀念館于2024年9月建成開放,建筑風格融合元代“大氣簡潔、空間開闊、去華從簡”的特色,采用“一心、三進”式院落空間布局,氣勢雄渾莊重。紀念館系統展示了張養浩的生平事跡、為政思想和文學成就,成為連接古今、展現濟南名士風骨的新地標。
杜甫在《陪李北海宴歷下亭》中說:“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濟南,這座沉淀著2600余年歷史風霜的古城,以其獨有的山巒泉涌、湖光河影,滋養了一代又一代杰出人物,編織出一幅幅名士畫卷。在眾多濟南名士中,元代名臣、文壇大家張養浩是杰出代表。他以文章、政事、功業彪炳史冊,一身清廉正氣、滿腹經綸才情,“言為士則,行為世范”,堪稱泉城先賢聞達之翹楚。尤其是他那首《山坡羊·潼關懷古》,穿越千百年,至今仍回響在耳畔。
跟隨講解員,我們看到序廳右側展示著《元史·張養浩傳》與《文忠張公神道碑》原文,這是今人了解張養浩生平的重要材料。張養浩(1270年—1329年),字希孟,號順庵,晚號云莊老人。他出生于濟南一個平民家庭,祖父、父親除關注他的學業外,從幼年起就特別注重對他進行創業艱難的教育,告誡張養浩要牢記“以艱難勤儉起家”的家訓,為他日后從政關心民生、為民請命埋下種子。
張養浩天資聰穎,幼習儒業,刻苦好學,志向遠大。從圣賢的教誨中,他初步懂得了什么是“民本”,什么是“仁愛”。據《元史·張養浩傳》記載,家人擔心他學習過于用功而損害身體,希望他不要這么用功,為了不讓家人擔心,他白天默誦習得的文章,晚上家里人就寢之后,繼續挑燈夜讀。
展廳內展示了張養浩的《白云樓賦》:“吁其高哉!茲樓之有如此兮,括萬象于宏敞,飛四阿于鴻冥”,白云樓何其壯觀,張養浩想到了建立此樓的張榮,他曾被忽必烈封為“濟南公”:“朱簾香歇桂花老,金鋪色暗苔痕青。長歌慷慨吊陳跡,風動仿佛來英靈……”
十九歲的張養浩在濟南游珍珠泉、登白云樓,以神來之筆寫下《白云樓賦》,稽古揆今,發微抉隱,憑吊奇秀山水,贊頌英雄豪杰,大氣磅礴,頗有《滕王閣序》之神韻,一時洛陽紙貴,名動四方。時任山東按察使焦遂讀到此賦,破例接見了年輕的張養浩,并舉薦他出任東平學正,張養浩自此踏入仕途。
此后,他三入憲臺,三任禮部,三居中書省,又主政縣邑,掌柄禮闈,差遣南北,扈從兩都,由臺掾至參議,前后為政達三十余年。無論身居中樞還是在地方為官,他長養浩然之氣,常以天下蒼生為念,勤于政務,為官清廉,集君子本色、仁者情懷、士大夫擔當于一體。
憂心國事 鞠躬盡瘁
張養浩潔身自律,甘于清苦。在任禮部令史五年后,張養浩改任御史臺掾。對他頗為欣賞的不忽木,任平章軍國政事兼御史中丞。有一回,不忽木得知張養浩因病在家休養,前去探望。看到張養浩居室簡陋,沒有華麗的裝飾與陳設,“四顧壁立”,脫口稱贊道:“此真臺掾也。”
大德九年(1305年),張養浩選授東昌路堂邑縣(在今山東聊城)尹。初到堂邑,他聽聞縣吏說縣衙官舍不吉利,住在這里的人沒有不遭殃的。經過調查,他確信之所以有這樣的傳言,是因為前幾任官員不能潔身自好,因貪賄而被罷官。張養浩內心坦蕩無私,堅持住進官衙辦公,并以東漢廉吏楊震的典故,特意將居室命名為“四知堂”,表明他仰慕先賢、清廉自守的人生志向。
堂邑縣水災連年,加上前任縣尹荒于政務,張養浩深感“一縣安危任不輕”。他以民生為先,減免賦役,發展生產,加強教化,整頓治安。經過三年努力,堂邑出現了“田者贏,工販者足,老幼服于禮節”的局面。當地百姓感念張養浩,在其卸任后為之立碑,歌頌其德政。
而張養浩是如何看待自己在堂邑的這三年呢?在展廳一角,展示了張養浩所作的《公退書四知堂壁》:“邑壯憐才弱,官微慮患深。韋弦千古意,冰檗一生心。袖有歸來賦,囊無暮夜金。三年何所得,憔悴雪盈簪。”堂邑縣尹雖然官職不高,但事務繁多、責任重大,為了一縣百姓之安樂,他操勞到頭發都白了。“韋弦”出自《韓非子》,“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后來多用“韋弦”表示來自外界的教益,古人自警之辭常用此語。張養浩以陶淵明、楊震等前賢為榜樣,細心呵護一顆冰心,拒絕其受到任何污染。
張養浩憂心國事,敢于直言,至大三年(1310年),身為監察御史,他上《時政書》,指出其時存在賞賜太侈、風俗太靡等弊端,要求改革,言皆切直,卻為權貴所忌,險遭慘禍,罷官后一度化名隱遁。
對漢文化有較深了解的元仁宗即位后,張養浩再度獲任官職。其間,張養浩以禮部侍郎身份,與元明善等人主持了元朝恢復科舉后的首次考試,選拔出了張起巖、許有壬、黃溍、歐陽玄等人才。考試結束后,有進士要登門致謝,他謝絕不受,書《免謝帖》示眾,“諸公但思至公血誠以報國政,自不必謝仆,仆亦不敢受諸公之謝也。”他認為科舉是為國選拔人才,而不是結成座主與門生這樣的私人關系,從而變公為私。
延祐七年(1320年)三月,元英宗即位,張養浩以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聽聞為慶祝英宗即位后首個元宵節,皇宮計劃建造大型燈山,他上《諫燈山疏》,指出不應過于鋪張,行如此浮華之事,而要崇儉慮遠。英宗讀后先是大怒,后轉怒為喜,說:“非張希孟不敢言”,遂罷燈山。
張養浩建言罷燈山,雖獲成功,但他承擔的風險可謂不小。此時,父親病重的消息從濟南傳來,激發了他的歸隱之念。張養浩遂以親老歸養為名,辭官回鄉,隱居八年,七聘不出。
元文宗即位之初,關中地區連年大旱,饑民相食,天歷二年(1329年),朝廷拜張養浩為陜西諸道行御史臺御史中丞,命他前去賑災。他想到“民之流亡,如己流亡”“民陷水火,如己陷水火”,雖年已六十,卻立即散盡家財,辭別親人,“登車就道”,星夜奔赴任所。《元史·張養浩傳》記載,在陜西賑災的四個月中,張養浩一直在府衙日夜操勞,多方籌糧,開設粥棚,發放藥物,厘定鈔值,沒有絲毫懈怠。因操勞過度,卒于任上。關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至順二年(1331年),朝廷追封張養浩“濱國公”,謚“文忠”,賜廟長安,使關中民眾得以時常祭奠。在張養浩的家鄉濟南也為之建立祠堂,名為“張文忠公祠”。元代文學大家蘇天爵贊揚張養浩:“其牧民則為賢令尹,入館閣則曰名流,司臺諫則稱骨鯁,歷省曹則號能臣,是誠一代之偉人歟。”明代濟南人、官至吏部尚書的尹旻評價道:“凜凜清風,綽綽高致。節全始終,名留天地。齊魯一人,今昔罕儷。”
三事忠告 廉以律身
在張養浩紀念館展廳中陳列著中國國家圖書館、南京圖書館等機構收藏的六個不同版本《三事忠告》的復制本。作為政治家,張養浩堅持立德立功立言,總結自己不同時期的從政心得,寫成《牧民忠告》《風憲忠告》和《廟堂忠告》三部著作,合稱《為政忠告》,或稱《三事忠告》。
《牧民忠告》系張養浩總結任地方官經驗而撰,以清正廉潔、勤政愛民為核心思想。《牧民忠告》開篇提到,當任命下來時,應捫心自問自己有何才能,能夠勝任此職,“茍要其廩祿,假其威權,惟濟己私,靡思報國,天監伊邇,將不汝容”,如果當官只是為了一己之私,而不思如何報國,天將不容。
《風憲忠告》系總結任監察御史的經驗而撰,以執法為公為核心思想,強調監察官員應謹守廉潔。他舉包拯任職端州“歲滿不持一硯歸”的故事、李及任職杭州“絲饋縷謁不逮門”的故事,認為“古人持身之廉如此,況在風憲,其所行州郡,敢假分毫之物以自溷哉!”“自溷”一詞,尤為激切,風憲之官要是持身不廉,接受巡行州縣官員的賄賂,實在是自甘墮落、自毀長城。
《廟堂忠告》系總結三次在中書省任職的經驗而撰,以重民、用賢為核心思想。《廟堂忠告》以“修身”開篇,官職越高,越要注意修身。張養浩認為應當“廉以律身,忠以事上,正以處事”,與之相反的是,“徇私忘公,貪無紀極,不戒覆車,靡思報國,如是則惡名隨焉,眾毀歸焉”。以修身為基礎,才能做好其他各方面的工作。
《三事忠告》集中展現了張養浩在堅守傳統儒家思想基礎上奉行的為政之德、為政之道和為政之術,堪稱古代為官者的教科書,學術界亦稱其為中國古代官箴書中的“扛鼎之作”。《三事忠告》流傳數百年而不衰,不僅影響當世,而且傳揚后世,遠播海外。明人張綸稱贊:“張文忠公《三事忠告》,誠有位者之良規。觀其在守令,則有守令之式;居臺憲,則有臺憲之箴;為宰相,則有宰相之謨。醇深明粹,真有德者之言也。考其為人,能竭忠徇國,正大光明,無一行不踐其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亦有如下評價:“其言皆切實近理,而不涉于迂闊。蓋養浩留心實政,舉所閱歷者著之,非講學家務為高論,可坐言而不可起行者也”。
不僅如此,張養浩還是元代雄踞文壇的名家,詩詞曲文俱佳,尤其是其散曲創作,造詣精深,其代表作《山坡羊·潼關懷古》:“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一曲石破天驚,成為千古絕唱。
張養浩對家鄉的湖光山色充滿深情。他遍游家鄉名泉、名山、名亭、名樓,寫下大量描寫濟南山水風物的詩文。他在詩中為泉城風景獲贊不夠而鳴不平,“濃妝淡抹坡仙句,獨許西湖恐未公”;對濟南的人物也大加稱賞,“風煙誰道江南好,人物都傳海右高”。趵突泉、大明湖、歷下亭、龍洞、華不注山、標山等,都因他的吟詠而更加璀璨。清人周永年在《重刊歸田類稿序》中稱贊他“家于云莊,辭聘侍親者十余年,于環城之溪光山色,刻畫清新,為諸家所未及”。
在當地紀檢監察機關以及有關部門共同努力下,張養浩紀念館收集了各類文物史料、遺跡遺物等,通過多媒體沉浸空間和互動畫卷等現代展陳方式,展現一代名臣張養浩的風采,同時組織專家學者舉行座談會,運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將張養浩的故事講給黨員干部和群眾聽。
時光飛逝,舟楫匆匆,七百載風雨倏然行過。張養浩“竭忠徇國”“節全始終”,風范長存七百年,不僅令泉城增輝,也為廉潔文化增輝。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紀委監委)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