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5-01-17 09:41:01
原標題:一陣歡喜熱鬧 一份傳承信心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一陣歡喜熱鬧 一份傳承信心
來源:中國文化報
濰坊非遺春晚上展演的地方劇種 濰坊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圖
本報記者 蘇 銳
2025濰坊非遺春晚“何以濰坊”1月4日晚亮相濰坊大劇院。其如濰坊非遺的萬花筒,將多個非遺項目深厚的歷史底蘊與當下發展亮點同時呈現,成為濰坊市推動非遺系統性保護的生動注腳。
“既有歷史場景的展示,也有現代風采的傳播,老少齊上陣,讓人感受到濰坊非遺的活力。”濰坊市民李書軍說,通過觀看和參與這場晚會,他為身為濰坊人而感到自豪,這是文化帶來的力量。
濃郁的地方色彩
作為一場民俗盛會,2025濰坊非遺春晚一大亮點是濃郁的地方色彩。
“泥老虎咕嘎響,朝天鍋兒夢里香。貼年畫呀放風箏,漂亮柞綢做唐裝。”2025濰坊非遺春晚開場,歌舞《最愛這一方》生動演繹當地特色非遺項目。
古琴情景表演中,姜燕的“撫琴”讓市民游客的思緒穿越千載。她是濰坊市諸城市文化館館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也是諸城派古琴濰坊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010年起,姜燕攜古琴走進諸城市中小學開設公益課,15年從未間斷,上萬名學生通過她的琴聲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靜似雄雞、動似龍腰”的孫臏拳,作為山東古老而稀有的傳統拳種,已有上千年歷史。曲調質樸自然的茂腔,迄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在濰坊市高密市、青島市膠州市深受歡迎。
歌舞《濰坊的微笑》中,青州石雕佛像技藝傳承人孫鼎萬的展示讓觀眾大飽眼福。1996年,青州龍興寺窖藏石佛造像出土,第二年底在青州博物館展出。那段時間,孫鼎萬天天守在博物館,心中記下石佛造像的模樣回去雕刻,遇到拿不準的細節再騎自行車去博物館。
如今,年近60歲的孫鼎萬依然活躍在石佛造像技藝傳承的一線。定輪廓、雕刻、拋光……他用半輩子的堅守,不斷傳播“石佛造像的微笑”。
扎根生活的土壤
2025濰坊非遺春晚上,花毽表演節目贏得陣陣贊嘆。與其他非遺項目不同,如今在濰坊市青州市,花毽不僅是普及到社區的全民健身運動,而且常年在景區駐點,為當地的花毽愛好者義務表演。花毽青州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潔,就是志愿者之一。
“在青州古城景區,無論春夏秋冬,只要有游客,就有花毽的展示。”李潔說,花毽早就融入青州市民的生活,成為老少咸宜、老少都喜歡的運動。
產生于火熱生活的非遺,無論走得多高多遠,最廣闊舞臺還在生活中。扎根生活的土壤,過去幾年濰坊市推動木版年畫、風箏制作、剪紙等走進社區學校,讓社區的活動室、學校的課堂、村莊的文化廣場都成為非遺項目保護傳承的新空間。
舞蹈《剪紙姑娘》中,濰坊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的學生們以生動活潑的舞姿,展現出剪紙“老鼠娶親”等傳統題材,觀眾看后忍俊不禁。
《剪紙姑娘》編導王霞說,跟得上時代腳步,是非遺保護的基礎;精準對接現代觀眾的審美,非遺的傳承傳播才能走在前列、不掉隊。
傳承滿懷信心
一場聚焦非遺的晚會,一陣熱鬧之后能留下什么?2025濰坊非遺春晚的答案是“信心”。這份信心,源自民眾對非遺項目文化價值的自信,也源于相關部門、非遺保護機構、傳承人及非遺企業的不懈努力。
風箏主題的情景表演中,濰坊風箏制作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效東登上舞臺。張效東今年已經76歲,他的濰坊風箏產業已經展翅高飛。一個村能夠年產風箏超過9000萬只,產值達到3億元。2024年10月,《濰坊市風箏文化產業促進條例》施行,產業發展路徑和措施進一步明確。
“用一根琴瑟的弦,繞一只翱翔的鳶。畫一幅年畫的年啊,綻放出幸福容顏。”2025濰坊非遺春晚的最后一個節目,是歌舞《線》,唱出了濰坊非遺的嶄新面貌,也唱出濰坊人對非遺美好未來的期許。
晚會的總編導范新建告訴記者,參加演出的傳承人和演員,都是帶著感情在排演節目,因為大家知道,呈現的都是家鄉的故事。
范新建的另一個身份,是濰坊市非遺保護協會會長。曾經為了弄清楚濰坊非遺的家底,他和同事跑遍濰坊的山山水水。他說:“身邊的傳承人現在充滿干勁,濰坊各級黨委、政府對于非遺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無論從文旅融合的角度,還是從遺產保護或者促進消費的角度,大家對濰坊非遺的未來充滿信心。”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