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5-01-10 09:24:01
原標題:秉承“兩個結合” 打造優質高效思政課堂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秉承“兩個結合” 打造優質高效思政課堂
來源:中國教育報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下簡稱“‘原理’課”)是臨沂大學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主干課,課程旨在通過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兩個結合”為學校“原理”課教學體系的改革優化提供了指導思想和根本遵循。基于此,臨沂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積極探索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原理”課的特殊性結合起來的路徑方法,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能“原理”課教學實效提升的“二五三三”教學體系(兩項能力、五個專題模塊、三種課堂教學方法、三類評價指標),探索增強學生文化自信、提升學生理論綜合應用能力和文化傳承創新能力的教學路徑,從而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原理”課的全方位賦能。
增強“兩項能力”,賦能“原理”課教學目標提升
“兩個能力”即理論綜合素養能力和文化傳承創新能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既為“原理”課提供了豐富的內涵,也為學生的能力提升提供了充足的精神養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原理”課教學,有利于學生深刻領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互動共生和融合互補關系,不僅是提升學生理論綜合素養的有效途徑,而且有助于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幫助學生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準確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優化“五個專題模塊”,賦能“原理”課文化內涵提升
學院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互動共生關系為基礎,優化教學內容,重構“五個專題模塊”,即“中國傳統宇宙觀和馬克思主義物質觀”“中國古代辯證法思想和唯物辯證法”“中國傳統知行觀和實踐與認識論”“中國傳統民本思想與唯物史觀的基本問題”“中國傳統大同社會理想與共產主義崇高理想”,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內涵、哲學內涵、倫理內涵和政治內涵賦能“原理”課,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第一,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內涵賦能“原理”課教學。探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共生關系,從“文化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講清楚文化自信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哲學內涵賦能“原理”課教學。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對立統一的辯證觀、自強不息的世界觀、以人為本的人生觀、內外超越的價值觀、實事求是的知行觀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在契合,講深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
第三,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倫理內涵賦能“原理”課教學。探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仁愛、誠信、正義、和合”的倫理價值與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之間的共通之處,講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第四,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政治內涵賦能“原理”課教學。探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禮樂、仁政、德治、大同”等政治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國家觀之間的互動共鳴,講透馬克思主義國家觀。
與此同時,在實踐探索中,臨沂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為抓手,借助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資源,探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實現雙向共融的素材性教學資源,為“原理”課教學內容提供意義闡釋、學理和事實論證以及延展性理解與思考的教育支撐材料,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新的理論生長點。
創新“三種課堂教學方法”,賦能“原理”課教學實效提升
學院依托“三種課堂教學方法”,實行從課內到課外逐層遞進和有效銜接的“1+1+1”的課堂教學聯動體系,突出問題意識,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賦能“原理”課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素養。
第一,以“誦讀式教學方法”創新“第一課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講解。誦讀經典,包括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通過“互文式經典誦讀”“經典辯論”等方式引導學生誦讀經典,并將收獲形成規范化與系統化的論文或報告。
第二,以“活動式教學方法”優化“第二課堂”,完成與“第一課堂”的連接,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內化。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放在翻轉課堂,引導學生通過知識競賽、主題演講、課堂微劇、任務協作、交流互動等方式完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內化并進行成果展示。
第三,以“體驗式教學方法”拓展“第三課堂”,引領學生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資源優勢,依托學校“三館”(紅色館、圖書館和博物館)、“三院”(電影院、大劇院和音樂廳)、思政課虛擬仿真體驗教室(思政VR)和“三孔”(曲阜孔廟、孔林和孔府)、王羲之故居、書法廣場等文化育人場所,把教學內容從課堂延伸到網絡平臺和社會文化實踐基地之中,回應學生的現實關切,體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完善“三類評價指標”,賦能“原理”課教學評價有效提升
針對增強“兩個能力”的目標,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解決當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評價機制單一、評價模式不合理等問題。臨沂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采用了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將理論文化知識、理論綜合應用能力和理論文化素養作為“三類評價指標”,對學生的原理理解能力、原理運用能力、原理研究素質及實踐能力等進行綜合考評和精細評價。
第一,進行教學內容的質量評價。評價教學內容是否能實現“原理”課的教學目標,是否能讓“原理”課的教學內容“厚起來”。
第二,進行教學過程的質量評價。評價教學過程的銜接性、流暢性和層次性,是否能讓“原理”課教學“活起來”。
第三,進行教學效果的質量評價。將課堂教學的過程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表現性評價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的發展性評價相結合,進行綜合考評和精細評價。
(本文系山東省2022年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面上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能‘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教學體系改革研究”[項目編號:M2022367]和臨沂市“聯·資政咨詢”品牌委托課題“革命老區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基本經驗研究——以臨沂大學為例”[項目編號:2021LX202]階段性成果)
(陸寒 苑卉 楊志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