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婦女報
2024-12-03 09:08:12
原標題:婦女與性別史研究:聚焦“中外歷史與現代化進程中的女性”
來源:中國婦女報
原標題:婦女與性別史研究:聚焦“中外歷史與現代化進程中的女性”
來源:中國婦女報
·閱讀提示·
近日,“中外歷史與現代化進程中的女性”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師范大學召開。來自全國各地高校與研究機構的182名學者,共同探討了女性在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和角色問題。會議強調了史學史的回顧與史學理論的創新對于推動婦女與性別史研究的重要性,不僅展現了研究視角、方法、理論與材料的新變化,還提出了未來研究的方向,包括加強跨學科研究、關注現實社會問題,以及為構建和諧的性別關系貢獻智慧和力量。
■ 魯迪秋 裔昭印
近日,“中外歷史與現代化進程中的女性”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師范大學召開。會議由上海婦女兒童發展研究中心、上海師范大學世界史系、上海師范大學女性研究中心、《婦女與性別史研究》編輯部主辦。來自全國各地高校與研究機構的182名學者參加了此次會議。上海師范大學世界史系教授裔昭印主持開幕式,上海市婦聯副主席金佩、上海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楊海燕、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郭小凌、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董麗敏、上海三聯書店總編輯黃韜分別致辭祝賀。
婦女史學史與史學理論
史學史的回顧與史學理論的創新,有助于推動婦女與性別史研究的突破與發展。美國羅文大學教授王晴佳探討了20世紀中期以來婦女性別史與現代史學的發展,闡述了婦女與性別史發展的四個階段,指出婦女與性別史引導學者質疑性別權力結構和歷史敘述中的偏見。山西師范大學教授暢引婷等探討了李小江本質論女性主義的學術價值,即把“本質”作為女性和女性歷史存在的基礎。東北師范大學博士生輦宏曄等分析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歐美女性寫史從“他者”向“她說”的演變。上海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苑莉莉比較分析了中法婦女史和性別史的研究成果。西安美術學院副教授強蓓等分析了女性主義傳入中國的肇始與影響。
現代化進程中的女性
中外的現代化進程中,女性是社會文明、政治民主的重要力量。華南師范大學教授賀璋瑢考察了廣州基督教女青年會一個世紀以來投身社會服務的軌跡。上海師范大學教授邵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副編審鄭穎等都關注新民主主義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婦女解放運動。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助理教授劉暢以上海婦聯第一本官方刊物《現代婦女》為例,提出1950年代性別和階級的交叉影響了上海婦聯的婦女工作,女性不能作為同質的統一群體來開展婦女運動。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婦女歷史研究室主任范紅霞副研究員從中國現代化視域下重新審視了婦女家務勞動的價值與意義。復旦大學副教授朱曉慧分析了中國傳統文化如何為中國婦女發展權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上海師范大學教授陸偉芳關注英國婦女爭取選舉權運動中克里斯托布爾·潘科赫斯特的觀念。上海出版印刷高等??茖W校講師代竹君剖析了19世紀末非洲殖民城鎮社會中婦女身份的困境。
女性與政治參與
在中外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里,女性沒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也無法擔任公職,但女性仍與廣義的政治關系密切。上海師范大學講師魯迪秋從社會文化史視野分析了美國建國初期女性公民身份的影響因素。滁州學院講師徐銘以飲食詩為切入點,分析了唐朝宮廷女性在政治權力結構中的影響。福建師范大學講師孫仁朋以傳言為著眼點,認為婦女參與散播的傳言一定程度上在古代雅典社會中發揮著監督和約束個體行為的作用,維護了公共秩序和社會穩定。中國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孫思萌基于錢幣考察了拜占庭皇室女性在皇權體制中的政治角色。江西師范大學講師張天鵬闡釋了9世紀加洛林貴族女性對“忠信”的理解。浙大寧波理工學院教授李先瑞討論了戰爭期間婦女運動家的戰爭責任。
女性與婚姻、家庭、生育
家庭與生育始終是婦女與性別史領域的經典話題。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邱靜從性別關系的視角考察了中國的“齊家”政治傳統。陜西師范大學博士生胡博文分析了《列女傳》中女性的家庭觀念。復旦大學博士后陶良琴聚焦民國時期節婦汪寶瑜的書信,展現了新舊觀念交替之際女性的真實境遇。復旦大學博士生李路探究了五四新文化知識分子對新型父職的理解與認識。東北師范大學博士生劉治汛分析了19世紀英國女性安妮·貝贊特的節育思想與活動。
女性的教育、文化活動
女性的教育與文化活動同樣備受史家重視。太原理工大學講師薛梅、西南大學博士生鄭思晴都關注清末女性教育,前者聚焦留日中國女學生,后者聚焦女學堂的不纏足教育。天津師范大學講師郭佳麗考察了近代早期英國貴族女性的家庭教育。香港大學博士生徐寧認為,近代彈詞文化活動構建了女性作為作家、讀者、聽眾與消費者的多重身份,建構了跨階層的女性文化,展現了女性群體在現代化過程中的自主意識和能動性。山東師范大學博士后楊凡從性別視角重新審視了古希臘哲學史及哲學的知識話語。北京大學博士生張子怡基于中國近代啟蒙刊物《女子月刊》,考察了性別對女性在知識轉型過程中接受知識的深遠影響,闡釋了性別與知識生產之間的互動關系。安徽大學講師石爍考察了英國女作家瑪麗·阿斯特爾作品在西方傳播與接受的歷史。
女性的日常生活
女性的健康狀況與公共生活也是史家關注的焦點。華東師范大學講師王燕追溯了民國時期“勞動”概念的規范化簡化了“勞動”,遮蔽了復雜多元的女性勞動。重慶師范大學講師曾紫來、安徽中醫藥大學講師張若亭從醫療社會史的角度,分別考察了古希臘羅馬疾病書寫中的女性形象和明末清初的醫案。安陽師范學院副教授孫朝陽從空間角度重構了明清婦女的節日活動。西南民族大學講師周晨曦分析了中國近代史上首部由女性書寫的域外游記。上海師范大學副研究員陶賦雯探究了20世紀初中國電影“初代女明星”的形象與摩登崇拜。
視角、方法、理論與材料的新變化
本次會議在研究視角、研究理論、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材料方面都呈現出可喜的變化。在研究視角上,跨國史視野與比較研究提供了新見解。上海師范大學教授裔昭印比較分析了古希臘和古代中國性別觀念的傳統。在研究范疇與對象上,年齡與性別也成為重要的分析范疇。香港浸會大學教授劉詠聰考察了清代女性文人自我書寫中的暮年意識。海南出版社編輯韓織陽和西南大學博士生索南旦爭聚焦歷史上女性的身體形象。在研究理論上,歷史學之外的其他學科提供了新的理論和方法。上海師范大學講師陳晨、西交利物浦大學副教授劉希等從文學藝術領域出發,展現了文本分析的強大闡釋力。在研究材料上,物質材料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文字史料的不足。陜西師范大學教授郭海文、山東大學副教授陳嘉禮分別使用墓志銘、出土文獻等新史料提出新觀點。
在上海師范大學徐善偉教授主持的大會總結與閉幕式上,裔昭印教授對此次研討會作了總結,并對我國婦女與性別史發展提出以下建議:第一,以全球和中國本土的視野探究世界婦女與性別關系發展的歷程和研究狀況,努力進行理論與方法創新,為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貢獻力量。第二,進一步開展跨學科研究,進一步豐富婦女與性別史研究的理論、方法和內容,從全球史、性別史、身體史、情感史和婚姻家庭史的多重視角探討歷史上性別關系的變遷。第三,學者要有強烈的現實關懷,學術研究應當融入現實生活,對當前社會突出的家庭婚育等問題給予更多關注,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和諧的性別關系貢獻智慧和力量。最后,她號召大家以北京世界婦女大會舉辦30周年暨《北京宣言》和《行動綱領》通過30周年為契機,為2025年婦女與性別史研究學術研討會的召開做好準備。
(作者單位:上海師范大學)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