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2-05-18 09:20:05
原標題:從“吹拉彈唱”轉向“協同開放”
來源:中國文化報
本報記者 王 彬
補短板、強功能、社會化運營、綜合化運營發展……在我國許多地區的村鎮一級,鄉鎮文化站和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被納入機構改革和職能轉型的整體規劃,正在經歷開放融合發展的嬗變。
在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大背景下,新時代的基層文化服務陣地如何定位,專項文化服務如何保障質量,融入鄉村綜合治理還有哪些新辦法?
定位:開放融合促高質量發展
當前,推動文化供給向好向精,成為新發展階段進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重要任務。在此背景下,開放融合發展成為高質量發展應有之義,并得到進一步明確。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發布了《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積極推動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納入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項目”“充分發揮縣、鄉、村公共文化設施、資源、組織體系等方面的優勢,強化文明實踐功能,推進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融合發展”“穩妥推動基層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等等。
文化和旅游部相關負責人在政策解讀中強調,開放發展就是要深化公共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管理方式,擴大社會參與,形成開放多元、充滿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融合發展就是要在把握各自特點和規律的基礎上,促進公共文化服務與科技、旅游相融合,文化事業、產業相融合,建立協同共進的文化發展格局。
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則將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作為第一項主要任務,從深入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服務體系規劃建設、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協同發展機制、以文化繁榮助力鄉村振興等多個方面提出要求。其中,強化基層文化服務陣地服務的指向進一步細化。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 中央文明辦印發的《2022年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工作方案》也將“以陣地服務為抓手,推動公共文化設施助力新時代文明實踐”作為主要任務之一。
對此,業界專家普遍認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開放融合發展路徑更加清晰,需要抓住發展機遇,積極行動,尤其需要探索配套機制,合理分配資源,提升服務效能。
探索:實踐中求解,
推動服務常態化
近年來,鄉鎮機構改革持續進行,越來越多的基層文化工作者意識到,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開放融合需要打破舊有組織結構,向外拓展、向內延伸,只有轉型升級才能與時俱進,更好地適應人民需求和發展實際。
我國浙江、廣東、河南等地加快出臺落地舉措,尤其注重解決專項資金和人才建設問題,在這些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
浙江省上虞市道墟文化站站長馬德良親歷了文化陣地轉型的過程。據他回憶,2010年,道墟文化站由于缺乏經營人員,曾委托街道退休教師協會管理,又因責任無法落實,無常態化服務,在2013年被收回。直到2018年,農村文化禮堂在浙江逐漸普及,街鎮文化站才得以重建。
“我們道墟街道文化站是由3個鄉鎮合并組成,保留3個在編人員,退休2人后,僅有我1名文化站干部,而且還兼做基層駐村聯系人等工作。我們招聘街道編外人員還受部門指標限制,時常陷入管辦不分的境地。”馬德良深感文化站只有開放發展才能讓服務“轉”起來。從那時起,道墟街道文化站開始醞釀一套引入社會力量的系統方案。
2019年起,道墟文化站迎來真正的轉機,以服務項目為依據,結合基層文化熱點,該站首先廣泛征詢各階層群眾意見,科學合理部署服務項目,對站舍進行功能劃分。之后,通過招標運營單位,明確“責、權、利”,確立了文化站的“指導員”定位,擬定定性、定量化考核與滿意度測評相結合的方法,設立內部管理、文化服務、服務效能及創優指標4個一級考核指標和16個二級考核指標,并要求運營團隊以考核中定性、定量工作目標為依據,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和用工方案加以實施。
“在政府主導下,我們變‘養人’為‘養事’‘養項目’,在管理上實現了靈活設崗、高效運營,實現了錯時服務。據測算,文化站一年運營成本比同類站減少1/3左右,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共贏。”馬德良說。
克難:理順體制機制,
轉換工作模式
總體而言,基層諸多機構歷經整合調整,目的是促進功能重塑再造和整體效能提升,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基層文化服務功能如能順利拓展,將會帶來效能的大幅提升。但不可否認的是,不同地區在理念和運營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2020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實施情況的報告就已點明,如“有的地方將公共文化服務簡單視為提供娛樂活動,未將其同增強文化自信、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緊密結合起來”“有的文化站主要服務內容仍然是‘吹拉彈唱’4件套,對群眾缺乏吸引力”“有的地方公共文化設施建成后管理不規范,開展活動少,服務效能低,甚至長期處于閑置狀態”。
近年來,農民的文化消費結構和理念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對于文化站的研究和服務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但一些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仍普遍存在擅長組織文化活動,不擅創新開發文化品牌的能力短板;部分地區因基層文化服務投入不足、專職管理人員匱乏、文化活動形式單一等問題,出現文化設施建管用脫節的現象;還有的地區因體制機制不順,致使文化干部專崗不專職。
面對發展不平衡的現實,基層文化工作者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基層機構改革,減少實際在編人員,并不是鄉鎮不重視文化工作,而是有的文化站不夠重視運營,形成了服務洼地。“領任務”式只管供給不管需求,或是只抓不放的管理模式,都跟不上群眾的步子。開放融合首先要轉換工作模式,確保服務鏈條不斷,“最后一公里”的服務不減。
2021年,一場面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全面調研在廣東廣州各村鎮展開,經過細致盤點,今年1月20日,該地發布《關于加強鎮街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意見》,統一明確由街道綜合服務中心(鎮社會事務綜合服務中心)承擔原文化站職能,與鎮街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整合掛牌,建立工作平臺,共同加強鎮街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目前,廣州正在擬定文化站與新文明實踐平臺共建規范。“我們采取共建方式,是要讓文化在綜合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以強化治理促供給,而非以建設體系促供給,基層工作是融合發展的,文化要深度融入,必須要轉換工作理念,難點就是建立文化在基層治理中的新型評估標準。”廣州市文化服務機構相關負責人說。
方向:融入鄉村綜合治理,
拓展服務領域
當前,業界普遍關心的是,基層文化陣地應以何種形態存在,開放融合發展會對基層文化生活產生哪些影響,鄉村綜合治理的基層文化管理體制改革該如何實施?對此,一些地區的實踐表明:只有適應改革、主動變革,才能找到新路子,迎來新發展。
四川省雅安市天全縣依托鄉鎮綜合服務中心,以“訂單式”文化服務為核心,與其他部門合作,開設建筑、養殖、竹編、電商、家電維修、廚藝技能等培訓班,切實提高了鄉村文化參與鄉村治理的水平,提升了群眾滿意度和幸福感。
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區曹老集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則融入鄉村治理,創新拓展服務領域,聚焦農產品滯銷問題,發揮該中心的人才、技術優勢,主動與本地農業龍頭企業合作,建成了本地農產品網上直播間,舉辦網上帶貨直播30多場次,幫助8家企業銷售額年均增加15%以上。
山東省淄博市恒臺縣針對基層公共文化設施普遍存在的運營問題,提出了從“怎么建”到“怎么服務”的指導性目錄,制定了“5+N”建設服務標準,在“5”上重點引導各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配齊一個農家書屋、一個文體活動室、一套文化活動器材、一個文體小廣場、一名專職文化管理員;在“N”上引導各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增加具有拓展性、創新性的功能,因村而異創建一個村史館、一個百姓大舞臺、一條文化走廊、一支莊戶劇團或文化志愿服務隊、一個群眾文化品牌等。同時,將“5+N”模式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示范點建設項目納入全縣民生實事重點任務,對各鎮辦創建單位定期進行考核督導,推動效能發揮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
業界專家認為,基層文化服務應以政策導向、文化需求、實際發展等為導向,更加注重提升農民參與感。一方面要找準抓手,如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建立文化建設聯盟,集納鄉賢、文化能人等優勢力量,激發內生動力;另一方面,要將文化建設擺進鄉村振興和綜合治理的大局,以專業化、綜合化、社會化提升整體服務效能,提升數字化服務水平,將文化嵌入人民生活。此外,在針對人事、財政、設施等方面,制定細致可行的制度,完善評估考核體系,建立起符合基層文化創新的新指標,將留住人轉化為用對人,真正動員多元力量共同提供公共文化服務,通過文化力量引領社會價值,推動形成開放多元、協同發展的公共文化服務新局面。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