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2025-01-22 09:25:01
原標題:在多彩春節文化里感受濃濃年味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在多彩春節文化里感受濃濃年味
來源:農民日報
龍頭高昂,龍目炯炯有神,搖頭擺尾間,幾百個形態各異的人偶在齒輪等機關的驅動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近日,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舉辦的“過年——春節主題展”現場,華麗璀璨的樂清首飾龍穩居展區“C位”,其余300余項不同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同臺亮相,引來眾多游客共赴非遺年味盛宴。
即將到來的乙巳蛇年春節,是“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后的首個春節。如何認識春節的文化內涵,如何尋覓濃濃年味,提升人們的年節幸福感?
年節,從一棵禾粟中走來
甲骨文中的“年”,上為“禾”,下為彎腰垂臂的“人”,如同辛苦勞作的農夫正在將豐收的谷物搬運歸倉,盡享一整年辛苦勞作后的歡愉。
“春節源于傳統社會,和小農的生產生活周期緊密相關。適應農時是小農社會春節和農民生活最直接的聯結,是老百姓一年一度與天地、與祖先對話的契機。希望在新的一年里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生活安康?!敝袊r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社會學系教授孫慶忠說。
源于農耕文明的春節文化具有突出的連續性。
千年前,南宋詩人范成大在小年這天寫下《祭灶詞》,“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追溯懷想古時的祭灶傳統;千年后,人們依然在小年這天祭灶送灶,傳襲著中國百姓世世代代對“衣食有余”的美好祈愿。
在中國非遺館里,8歲的何秋霓在主題展展區的灶臺前,有模有樣地拉起風箱,往灶里填了兩根木頭,興致勃勃地給其他小朋友講“祭灶神”的講究。
匯聚人民情感,春節文化中有著道不盡的家國情懷。
在黑龍江尚志市一面坡鎮,踩著高蹺的非遺秧歌隊隊員,正身著鮮艷彩衣,在冰天雪地中舞動春節序曲。領隊的是一面坡鎮傳統秧歌隊協會會長楊德金,他最引以為傲的是自己所穿的傳承了百余年的戲服,“這件衣服從我太爺爺輩傳下來,每次穿上都覺得心里很踏實,表演也更帶勁了!”楊德金說。
從一棵禾粟中走來,春節文化何以跨越千載仍未褪色?
“千年的積淀,給春節文化融入了一份情感。不論是燈火中的家人圍坐,或是登門拜年、親友相聚,都傳遞著一份萬家團圓、向善修睦的佳風良俗。這些民俗,通過以血緣和地緣為紐帶的鄉土社會,讓春節能夠始終活在我們的當代生活里?!睂O慶忠說。
年俗,在非遺繁花中綻放
“春節集成了傳統信仰、天人觀念、民俗禮儀,是一個綜合性的節慶。這也賦予了相關非遺藝術以極大的豐富性。通過一幅年畫、一張剪紙,將人們所追求的生活價值一并呈現出來。”華東師范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教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田兆元說。
春節著新裝,寓意辭舊迎新,萬象更新??蓯塾獾幕㈩^帽、虎頭鞋是孩子們春節的專屬裝備。大連市非遺項目虎頭帽、鞋傳統手工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馬巨最近正忙著趕制新春訂單,巴掌大的虎頭鞋上,虎嘴被夸張設計,“這象征著‘大嘴吃四方’,祝福孩子將來能言善辯,廣結良緣?!瘪R巨介紹。在穿戴之間傳承春節生肖文化,蛇形盤扣、慶陽香包等,都是華夏服章之美的表達。
年夜飯、吃年例,春節的餐桌,是味蕾與情感的雙重盛宴。臘月以來,河南安陽市內黃縣觀寨村,傳統美食八大碗到了制作和銷售旺季,醇香美味的五花肉、紅燒牛肉、蒸魚塊等六葷兩素,即將抵達千家萬戶的餐桌;而在四川成都市街子古鎮,長街宴桌連桌、凳接凳,人們樂在其中分享喜悅、傳遞祝福。
窗花剪紙、大紅燈籠、紅紙春聯,人們不遺余力地給家里的每個角落置滿年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潮陽剪紙,非遺傳承人許遵英正為乙巳蛇年趕制新作品,“左邊是一把如意,右邊是一對喜鵲啼鳴,下面迎春花綻放,中間剪得非常連貫的一筆是條小蛇,蛇身上還另剪出了幾條小魚和蓮花,其間的水波紋象征財源滾滾?!痹S遵英說。
豐富多彩的游藝歡慶活動,正在全國各地街頭巷尾上演?!袄习傩?,要快活,趕會、唱戲、弄社火”,高臺高蹺、舞獅舞龍、鼓樂秧歌等民間藝術在社火、花會、廟會中匯集。行通濟,是廣東省佛山地區的特有習俗,人們走過通濟橋,祈求新的一年里平安順遂,步步高升。目前該活動被佛山市列入“請到佛山過大年”春節文旅系列活動,更有百余項文旅活動等待游客前來體驗。
年味,在時代創新中綿延
年味淡了嗎?細細思之,年味并沒有淡,而是隨著科技與時代的進步發展,在變與不變之間,給傳統的“年”迭變出了新形式,創新了更多新“玩法”。
守正創新,變的是外在形式。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楊家埠木版年畫傳承人楊志濱,是楊家埠年畫的第21代傳承人。為了貼近年輕人的所思所想,去年10月,他在小紅書平臺上注冊賬號,今年春節的許多訂單,便是來自小紅書上的年輕人。
“春節主題作品《金蛇獻瑞》設計出來后,小紅書‘了不起的匠人’工作室的年輕人聯系我,提出用他們的平臺做首發。我覺得只要年輕人喜歡,年畫就不會消亡,所以一拍即合,已經給他們訂了1000多張年畫了。”楊志濱說。
不只是木版年畫,帶有“蛇元素”的創新產品持續走俏。在山東博興縣幸福鎮,一個個紅皮膚、閃爍大眼睛的“靈蛇醒獅”花餑餑正在面點師傅們巧手中誕生,可愛的模樣讓人愛不釋手,銷量大幅攀升。
年輕人開始樂游春節。比如,一些年輕人選擇帶上家人“反向旅游”,或是來一場“非遺游”。據美團旅行數據,去大理學扎染、去敦煌畫壁畫、到歙縣看魚燈等方式,備受年輕人熱捧;越來越多游客選擇去鄉村,在山東煙墩角村住海草房、觀天鵝、包餃子,或是在浙江溪頭村燒一爐青瓷,讓不滅窯火預祝蛇年好運。
更多的新文化、新潮流、新科技與春節不斷融合,產生新的慶祝形式和文化內涵,豐富了年俗、年味,更是讓傳統春節煥發新生、持續繁榮。
年味雋永,不變的是溫情期盼。
“在傳統文化中,蛇這一形象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寓意。有隨侯珠典故代表報恩,有白蛇傳說代表愛情,蛇還是長壽的象征,許多個祥和的寓意組合在一起,給予人們希望與撫慰?!碧镎自f。
春節,是家的溫暖,是年的溫情,更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縮影,是刻進華夏兒女基因中的鄉愁與記憶。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春節所指向的團圓祥和之意不會湮滅。在申遺成功后的首個春節即將到來之際,祝福更多華夏兒女們盡享團圓幸福年。
精彩視頻請關注“鄉韻短笛”視頻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