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2025-01-15 09:11:01
原標題:穿梭太行山間 守護萬家溫暖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穿梭太行山間 守護萬家溫暖
來源:科技日報
【新春走基層·活力中國行】
◎本報記者 孫 越
農歷臘月的太行山,寒氣逼人。瓦日線上,一列列滿載煤炭的萬噸重載列車鉆山洞、跨峽谷,宛如鋼鐵巨龍。春運期間,許多行業對能源需求量增大,這些煤炭將經過瓦日鐵路發往華東、華南地區,為企業生產提供能源保障,把光和熱送到千家萬戶。
瓦日鐵路西起山西省呂梁市興縣瓦塘鎮、東至山東省日照港,全長1260公里,是我國第一條自主設計和建設的30噸軸重重載鐵路、世界上首條一次建成1000公里以上重載鐵路,也是連接我國東西部重要的煤炭運輸通道。
年關將近,為確保瓦日鐵路安全暢通,來自國鐵鄭州局的近千名鐵路職工猶如太行山“鐵”騎士一般,仍然穿梭在太行山間,用心守護這條溫暖通道。
“過山哥”:精準操控萬噸列車
“綠燈出站好了。”1月14日一大早,王麗軍駕駛著71503次萬噸重載列車,滿載煤炭,駛出長子南站。春運期間,這里每天要開行140多列車,最繁忙時段平均每10分鐘就有一列重載列車開出。
今年45歲的王麗軍是瓦日線重載列車的首批司機,曾牽引首趟萬噸重載列車,是個名副其實的“老司機”。他駕駛的萬噸列車長達1600米,是復興號標準動車組的8倍。
如長龍般的列車由太行山頂一路呼嘯飛馳至豫北平原,海拔垂直下降1100米,途經坡道26個、隧道24個、彎道167個、橋梁184座,部分路段車頭與車尾的垂直高度差約11層樓高。在如此復雜的環境下開火車,就像在開“過山車”一樣。正因如此,王麗軍和他的同事們被稱為“過山哥”。
“上坡不可怕,最難操控的是下坡。長子南站到湯陰東站區段有10次精準制動時機,每次推閘把的時候,必須把誤差控制在0.2毫米以內,才能保證列車運行安全。”王麗軍說。瓦日線長子南站到湯陰東站區段190公里都是連續長大下坡道,司機每次制動列車時的減壓量誤差不能超過1000帕,對應操作手柄的刻度線就是0.2毫米,相當于頭發絲那么細。
好馬需得配好鞍。王麗軍說,能夠做到精準制動,不得不提及他操控的機車類型。HXD1型電力機車是目前全路比較先進的八軸大功率機車,持續功率9600千瓦,操縱簡便、故障率低、智能化程度高,為能源運輸立下了汗馬功勞。
“臺前北站,71503次列車完整。”運行5個多小時后,王麗軍駕駛的萬噸列車順利到站。“車停穩,交完班后,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一刻。”王麗軍說。
“小螃蟹”:高效助力列車檢修
1月13日,長子南站列檢作業場,氣溫零下12攝氏度,寒風刺骨。檢車員李金勇正手握撬棍,為一輛重載貨車更換閘瓦。由于瓦日線坡道多,列車在行駛中頻繁剎車,車輛閘瓦磨損嚴重,長子南站每天要更換閘瓦300多塊。
李金勇的工作是通過“望、聞、問、切”等手段,給列車車輛“體檢”,以保證車輛狀態良好。一天下來,他要彎腰、下蹲2000多次,累計行走近20公里。
閘瓦更換完成后,李金勇還要全面檢查制動機狀態,以確保剎車系統良好。過去主要依靠人工檢查,勞動強度大、作業效率低,遇到惡劣天氣,檢修難度更是大大提升。而現在,得益于智能巡檢機器人的投用,情況有了顯著改善。
在李金勇身旁,一個外形方正、灰黃相間的小盒子就像一只“小螃蟹”,從列車底部快速穿梭而過,這就是智能巡檢機器人。李金勇介紹說,它配備了兩套高清攝像頭,能以最高30公里/小時的速度運行,自行采集高清圖片傳輸至服務器。如果列車制動性能出現問題,系統會自動診斷故障,立即通知檢車員復核并排除故障。
“‘小螃蟹’巡檢5分鐘,相當于4名檢車員20分鐘的工作量,且不受天氣影響,大大減輕了我們的勞動強度,也讓車輛周轉率提升20%。”李金勇說。
在瓦日線上,寒冬里的守護者還有很多。記者注意到,位于16道西端的列尾作業員吳志恒剛剛將“鐵書包”安裝在列車尾部,又接到通知趕往7道。他的“鐵書包”是3臺單個重量26斤的列尾主機。春運期間,長子南站最低氣溫會降至零下20多攝氏度。吳志恒日常每個班要摘解20多臺列尾主機。雖然天氣寒冷,他卻常常滿頭大汗。
自2014年12月30日開通至今,瓦日鐵路從初期平均每天開行10多列,逐步增長到滿圖運行140余列,2024年完成貨運量9854萬噸,目前累計發送煤炭等貨物6.03億噸。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