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5-01-12 13:27:01
原標題:捕捉需求 滿足期待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捕捉需求 滿足期待
來源:中國文化報
諾亞花園Ⅱ(裝置)局部 鄧國源 劉小云 攝
劉小云
濟南國際雙年展是山東省由山東省人民政府主辦的大型雙年展活動。首屆展覽于2020年12月舉辦,主題為“和動力”;2023年1月舉辦了第二屆展覽,主題是“共生世界”。兩屆展覽吸引線下觀眾超130萬人次、全網累計點擊量近6億,已從國內城市雙年展的“后起之秀”,成長為具有全國影響力和國際知名度的展覽品牌。
第三屆展覽繼續由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馮遠先生擔任總策展人,主題為“人智時代”。此次展覽共展出21個國家和地區215位藝術家的291件(組)作品,展覽分為“作為方法的水墨”等13個板塊,全面展現當代藝術跨領域、多維度的創作實踐。展覽開放近一個月來,山東美術館、濟南市美術館兩大主展區共接待線下觀眾20余萬人次,日均近萬人次的觀眾流量,再一次鞏固了濟南國際雙年展藝術界“頂流”的地位。
火爆“出圈”的背后,是展覽策劃、實施各方對觀眾審美趣味的精準把握以及對觀眾最樸實、最樸素審美期待的尊重。策展團隊在展覽效果上精益求精,既調動觀眾的觀賞興趣,又讓他們感受到展覽和作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
幾件“明星”展品或可佐證濟南國際雙年展組委會在作品選擇上的用心。從前兩屆展覽中最受歡迎的作品《超然樓》《鵲華秋色圖》《神話》《花彩藝術神柱:綻放》,到本屆展覽關注度最高的《剪紙銀河》《諾亞花園Ⅱ》等作品,它們的共同點是:既有形式上的美感,又有厚重的文化沉淀,并通過當代藝術語言的轉譯,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當代性表達。
始建于元朝、坐落在濟南大明湖的超然樓,號稱“江北第一樓”,是山東的四大歷史文化名樓之一。經過阿根廷藝術家萊安德羅·埃里希精妙的藝術加工,超然樓在濟南國際雙年展現場“重現”,觀眾可以在美術館里的“超然樓”上演“飛檐走壁”的俠客戲碼。這些在美術館玩得不亦樂乎的年輕人,在展覽閉幕后,把目光轉向了大明湖的超然樓,使其在濟南旅游景點中脫穎而出,帶動了濟南的旅游經濟發展,成為雙年展賦能城市發展的典型案例。《鵲華秋色圖》是元代畫家趙孟頫創作的紙本水墨設色山水畫,也是濟南在中國美術史上留有印跡的代表性美術作品。當代藝術家徐冰在濟南國際雙年展舞臺上對其進行了現代解碼與轉化,用報紙、樹枝等材料的影子再現了鵲華秋色的平靜深遠,中國傳統美術瑰寶在當代藝術手法的加持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神話》是青年藝術家田曉磊的影像作品,他假設在“后人類時代”,人類可以自由地組裝自己的身體,展現人類形態的各種可能。在他天馬行空的想象中,斷臂的維納斯跳著賽博朋克的舞蹈,帶有傳統元素的各個后人類“影像標本”盡情地跳舞。在《花彩藝術神柱:綻放》中,藝術家古原將納西族的傳統神柱進行了現代包裝,燃放瞬間釋放出玫瑰花瓣,獨屬于中國人的煙花浪漫在美術館的空間迅速蔓延,感染了一眾喜愛藝術的年輕人。
《諾亞花園Ⅱ》是第三屆雙年展截至目前最受觀眾喜愛的作品,藝術家鄧國源用上千塊鏡面,打造了一個夢幻般的迷離空間,梅蘭竹菊和太湖石等中國傳統園林中的典型元素點綴其中,觀眾穿梭其中,似乎漫步在夢中的花園。《剪紙銀河》是“90后”藝術家陳粉丸的作品,她將在十余年間創作的1300余個圖形紋樣矢量化并整理歸檔,樣式中既有寓意吉祥富足的中國傳統剪紙樣式,也有藝術家獨創的當代樣式,打印出的圖案色彩豐富、相互牽引,以不同的長度錯落懸掛布置于展廳空間,加上來自地面的鏡面折射,形成了一個美輪美奐的視覺空間。
在筆者看來,濟南國際雙年展之所以持續火爆,在于展覽有意識地拉近與觀眾的距離,這種靠近體現在作品選擇、展陳方式和配套活動等多個層面,在展覽敘事上盡可能平等地與觀眾對話,重視觀眾體驗。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這種策展思路既能有效推動公共美術館基本職能的有效落實,也能為美術館培養一代觀眾。每一屆展覽的重點作品幾乎都獲得了觀眾的普遍認可,形成了第一波口耳相傳的口碑,被重點作品引流而來的觀眾,按照自己的審美旨趣,在展覽現場開啟“生活的另一行詩”(來源熱心觀眾留言)。濟南國際雙年展沒有因為追求學術高度而忽略觀眾體驗,這種努力被熱心的觀眾感受、捕捉到了,并熱情地反饋回來。
聚焦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性表達,堅持“中國氣質”“國際視野”兼具的辦展思路,是濟南國際雙年展走過的最踏實的一步。從“和動力”到“共生世界”,再到“人智時代”,無一不是對這一展覽定位內涵和外延的豐富。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技術如何進步,傳統文化始終是中國當代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寶庫和靈感之源,濟南國際雙年展的特質和火爆的密碼也蘊含其中。正如馮遠先生所說:“濟南國際雙年展首先注重中華文化,尤其是山東齊魯文化的基本特質和文化基因的傳承。其次它又兼顧了中國傳統繪畫的一些樣式和中國繪畫或者說東方主義的基本理念。同時,它又不拒絕把這些傳統文化中的元素提取出來,與現代創作的一些理念和造型元素結合在一起,并且通過多樣性的AI技術,包括人工智能的各種影像,通過設計和各種元素的整合,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樣式。這種樣式使人能感覺到中國文化的某種特質,但又能感覺到它是全新的、現代的,具有未來的發展潛力,這是濟南國際雙年展的一個基本特色。”
內耗小分隊(裝置) 童昆鳥 田卓群 攝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