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5-01-07 08:54:01
原標題:去看海洋工業遺產(遺產小道·海岸帶)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去看海洋工業遺產(遺產小道·海岸帶)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海洋,既是孕育了無數生命奇跡的搖籃,也是人類探索與創造的舞臺。它時刻激勵我們關注未來,喚起人類對未知的渴望。
人類對海洋資源的利用,主要通過3個途徑,海洋物質提取、海洋能量利用以及海上交通運輸。
近年來,能源革命推動了海上風電等新興工業領域的興起,其中也將出現值得紀念、闡釋和保護的工業遺產。
人類已有數千年
提取海洋資源的歷史
人類早期開發利用海洋中的物質資源,首先體現在“捕撈”活動中;隨后,沿海居民開始將海水轉化為寶貴的“鹽”,從而為人類提供重要的調味品和防腐劑,成為生活的必需品。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又將目光從海岸、近海投向了海洋深處,開始開采海洋石油,這是人類利用海洋資源的新篇章。
制作海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早期的方法主要是“煎鹽”,將人類對于用火技術的掌握和海水資源相結合,制備海鹽,這種方法被稱為“煮海為鹽”。隨著技術的發展,制作海鹽開始使用風車或“刮車”來抽取海水,使用蒸發池和鹽田來加速蒸發過程。這些技術的發展使得制鹽業從簡單的家庭手工業逐漸發展成為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有了關于制作海鹽的記載。到了漢代,制鹽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唐代的海鹽產量超過池鹽和井鹽,在當時的鹽業生產中占據主要地位;明代中后期,更是出現鹽政與水利融合發展的現象。此外,制鹽技術還細化為鹽田設計、鹽池建造、海水抽取、海水凈化、蒸發、結晶等環節。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代制鹽技術已經實現了高度自動化和智能化,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我國從北到南的海岸帶上,遍布各個歷史時期的鹽田或古鹽場。如果探尋傳統制鹽類工業遺產,在北方可以去看“長蘆漢沽古鹽場”;到了南方,則可看“洋浦鹽田”。它們都于2024年被列入第六批國家工業遺產。
位于天津市的長蘆漢沽鹽場,是中國鹽業生產企業中的“中華老字號”,也是我國北方歷史最久的海鹽原生態產地保護地。鹽田還是生命的搖籃,孕育了豐富多樣的生物群落,吸引了眾多鳥類在此棲息繁衍。人們以“七彩鹽田”“壯麗畫卷”來形容海鹽生產的景觀。走近正在生產中的鹽場,陽光照耀下,不同濃度的鹽田會綻放出斑斕的色彩,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洋浦鹽田位于中國海南省儋州市的洋浦經濟開發區,占地面積約50萬平方米,始建于宋代,它是我國現存最早、保留最完好的原始日曬制鹽方式的古鹽場,再現古鹽場先制鹵后曬鹽的生產工序,用經過太陽曬干的海灘泥沙澆上海水過濾成齒水,在玄武巖硯式石鹽槽上曬成,代表著中國古代海水制鹽的歷史文化和高超的制鹽技藝。
站在海岸線上,能一睹
海上油田的壯麗景觀
從捕撈到海鹽生產,再到海上石油開發,人類通過不斷探索和利用海洋資源,展現適應和利用大自然的能力。
開發海上石油資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期,掐指細算,其實只有100余年的歷史,這比海鹽生產史要短得多。但從20世紀60年代起,海上石油勘探和開采技術發展很快。海油開采和提煉過程可謂是當代工業的集大成者,在其發展過程中,也留下了許多具有社會和工業文化意義的“里程碑”。
位于渤海灣的渤海油田始建于1965年,是中國現代海洋石油工業的發源地。渤海油田投產至今,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位于渤海遼東灣北部的“錦州9-3”油田是我國國內地處最北、緯度最高的海上油田,距離海岸線最近處大約15公里,天氣好的時候,站在海岸線上也可以一睹海上油田的風采。
截至目前,我國的海上油田尚未有認定為工業遺產或者文物的實例。
去看“大風車”和潮汐電站
感受當代如何運用海洋能量
將海洋蘊含的風能、潮汐能等巨大能量轉換成便于傳輸、儲存和使用的電能,是100年來方才實現的人類夢想。潮汐發電是利用海洋能量資源的重要方式。中國的海岸帶上,蘊藏著大約為1.1億千瓦的巨量潮汐能。福建和浙江的岸線曲折,因存在較大的潮差,其潮汐能約占全國沿海可利用量的80%。錢塘江口潮差可達8.9米,是建設潮汐電站的理想河口。2023年,全球單機容量最大的潮汐能發電機組“奮進號”在浙江舟山成功并網,每年可發電200萬千瓦時、減排二氧化碳近2000噸。
中國第一座潮汐能雙向發電站,是江廈潮汐試驗電站,位于浙江省溫嶺市。如果探尋我國利用潮汐能的足跡,就應從這里啟程。江廈潮汐試驗電站始建于1972年,為大規模商業開發潮汐能積累了工程經驗和技術儲備,至今仍在運行中。可以說,它凝聚了人類利用綠色能源的愿望與信心。2019年,江廈潮汐試驗電站被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又被列入第五批國家工業遺產。
20世紀90年代,人們開始在海上建設風電場。根據國家能源局公布的數據,截至2024年6月,中國風電光伏發電合計裝機已超過煤電裝機,發展勢頭迅猛。其中,廣東陽江沙扒海上風電場是我國首個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場;江蘇大豐H8-2海上風電項目是目前國內離岸最遠的海上風電項目。根據《“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山東半島、長三角、閩南、粵東、北部灣將發展為我國五大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預計到2030年,全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將超過2億千瓦……
如果從工業遺產的視角予以關注,上述海上風電項目中有許多可能成為記錄工業生產歷程的文物。
沿我國海岸帶從北至南,一路都能見到白色“大風車”。如果去看風力發電的景觀,位于上海浦東的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非常值得推薦。這是我國第一座海上風電場示范工程,也是亞洲首座大型海上風電場,不僅填補了我國海上風電建設的空白,也見證了中國邁入大功率風電機組裝備及海上承載平臺制造和安裝的世界先進行列。
海上運輸與船舶建造
是海洋工業遺產重要組成
中國海上造船業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關于造船技術的記載。漢代記載有多層樓船和大型戰艦;宋元時期,中國的海上造船業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出現了遠洋海船、戰船、商船等多類型船舶。明代鄭和下西洋使用了著名的“寶船”。隨著近代洋務運動的興起,福州船政局等造船廠相繼建立。2020年12月,“福建船政”成為第四批國家工業遺產。遺產核心物項包括輪機廠、繪事院、一號船塢等。2024年,國家文物局、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開展了“共和國印記——工業之光耀中華”主題活動,確定100項“共和國印記”見證物和77項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典型案例,“福建船政工業遺產保護利用”成功入選。位于遼寧省大連市西崗區的大連造船廠修船南塢始建于1899年,使用了大量取自周邊群山的石料。加工后的青灰色條石歷經了百年風雨,可稱為中國船舶工業發展歷程的見證者。大連造船廠修船南塢也被列為第四批國家工業遺產。
海上沉船同樣見證著海洋交通運輸和商貿的歷史。隨著我國海洋考古事業的興起,許多塵封于水下的歷史文物重見天日。“南海I號”“華光礁I號”古沉船及船艙貨物遺存也展現了當年中國制造的水平。
福建泉州是中國海岸帶上的明珠。到了泉州,就一定不要錯過參觀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尤其是位于開元寺內的泉州灣古船陳列館,那里展出的泉州灣后渚港宋代海船,是中國古代造船業的重要代表作。這艘擁有13個水密隔艙,載重量超過200噸的宋船,揭示了許多重要的技術信息,特別是其水密隔艙的設計,不僅增強了船只的抗沉能力,而且便于貨物的裝卸,顯示了當時中國造船技術的先進性。2024年10月,在泉州開元寺舉行了紀念“泉州灣宋代海船”出土50周年暨對外文化交流合作系列活動。
保護和展示海洋工業遺產
要克服哪些難點?
目前,從海岸帶到近海、遠洋的海洋工業遺產保護和展示,還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海洋工業遺產具有內容多樣、環境復雜和難以抵達等特殊性,這對今后的價值闡釋和保護手段提出新的要求。比如,封井處理后的海底油氣遺址雖然具有歷史和技術研究價值,但可達性和如何觀賞都受到一定限制。巨型的海上風電設施,構成了新的岸線或洋面景觀,但同時也為環境安全帶來了挑戰,如何確保其長期穩定運行并減少對海洋生態的影響,是海洋工業遺產保護中必須優先考慮的問題。
海洋工業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的另一重要挑戰是其保存環境極為復雜。海岸和海面的工業設施長期暴露在海風、氣溶膠、海水、鹽分和紫外線等自然因素的侵蝕下,容易出現材料老化、結構疲勞和腐蝕現象。而油氣井和海底電纜等海面下的工業遺產設備,也受到洋流、鹽分和微生物活動的物理、化學、生物因素影響,對長期保存特別是運行狀態下的保護都構成威脅。
文化遺產是全社會共同的財富。但是如何真正使海洋工業遺產成為公眾可以訪問的“景點”?這些遺產往往位于灘涂、水下甚至深海等難以到達的區域,這限制了公眾訪問和保護參與;隨之而來的挑戰是,受到的關注度低,那這些遺產就難以得到良好的保護和開發的大規模投入……
海洋工業遺產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價值,展現著卓著的科技成就。面對不同類型的海洋工業遺產,在保護和利用時需要制定多樣化的策略。近年來,從海洋考古的深入挖掘,到原址保護與“非遺”、收藏展陳的精心布局,再到數字化的創新傳承以及海洋文旅的融入,都為維護海洋工業遺產展現了良好的前景。
(作者為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
鏈 接
遺產數字化技術在海洋工業遺產場景再現、原理闡釋、水下和海面作業環境的模擬體驗等方面有著獨特優勢。
通過高分辨率的攝影、三維掃描和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創建精確的數字模型,不僅有助于記錄和保存遺產的現狀,使公眾身臨其境感受海洋工業遺產的魅力,還可以用于教育和推廣,提高公眾對海洋工業價值的認識和興趣。
延伸閱讀
海洋考古是研究和保護海洋工業遺產的重要手段。通過對工業遺址的挖掘和研究,可以揭示人類利用海洋資源的歷史,保護和展示海洋工業發展的足跡、路徑。海洋考古不僅關注沉船和古代港口,也涉及近代和現代的海洋工業設施,如海底油氣井、海鹽生產遺址等。
海洋工業遺產的保護可以通過原址保護和異地收藏展陳實現。原址保護著重于保持遺產的歷史狀態和環境,讓公眾能夠直接體驗其真實性。例如,海鹽生產遺址、造船、潮汐發電的遺址,由于離岸較近,往往適于原址保護,便于展示這些工業活動的整個過程。而異地收藏展陳則將遺產的相關物品和資料運輸到可達性更強的地點進行收藏展示,使更多公眾能夠接觸到這些遺產。例如,海上風電、沉船等行業相關的遺產,由于可達性較低,退役的裝備也不適于原址保護,可以遷移至陸地異地收藏展陳。這兩種方式相結合,有助于傳承和弘揚不同海洋工業遺產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