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5-01-03 08:52:01
原標題:蕭龍友的詩情畫意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蕭龍友的詩情畫意
來源:光明日報
【百年巨匠的文藝范】
伯祖蕭龍友是20世紀中后期蜚聲京城的中醫巨匠。其實,他還是耕耘詩壇數十載的詩人和擅長指畫的畫家。
伯祖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天資聰慧,養成了求知好學的習慣。青年時他在成都尊經書院求學,飽覽書院珍藏的古書。這讓他醫文同長,并行不悖,奠定了醫學和文學的厚實基礎。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伯祖辭故鄉,離川赴京,參加朝考,獲四川丁酉科拔貢,顯示出不俗的學習能力。走上仕途,先后于山東、北京擔任要職,并于其間自學成醫。
伯祖不但在中醫領域功成名就,在詩詞方面也是行家里手。據統計,他一生總共寫了6000多首詩,留存下來的有1500多首。叔父于力在一本清末的線裝本詩集中看到,該書的序言部分將蕭龍友列為當地詩壇俊秀第一人。
1928年,時局動蕩,深慮民苦,伯祖棄官行醫,自屬為“醫隱”,號為“息翁”,懸壺濟世數十載,享譽京城。
1937年,日寇發動了七七事變,華北淪陷。伯祖為抵制日寇,摘牌歇業,將慕名而來的日本人拒之門外,保持了中國人威武不屈的堅貞氣節。
伯祖曾請畫家齊白石、張大千等老友分別為自己作畫。每幅畫完成后,伯祖均題詩賦詞。張大千畫完《醫隱圖》,伯祖作詩贊曰:“大千妙筆善傳神,此畫如何獨寫真。不識醫人雙醫意,故留跡象在風塵。”
伯祖關門弟子張紹重回憶,對大千和白石兩位畫壇巨擘親畫的兩幅《醫隱圖》,伯祖喜愛有加,視若珍寶,平日里只在主臥懸掛,輕易不給外人示看。
齊白石畫的《醫隱圖》是幅直軸,伯祖掛在床頭;張大千畫的《醫隱圖》是橫幅,裝裱鏡框,掛床對面墻上。
1949年,新中國成立,伯祖將齊白石畫的《醫隱圖》捐獻給中國中醫研究院。有感于祖國建設蒸蒸日上,八旬的伯祖將別號“息翁”改為“不息翁”,請書畫篆刻家左次修篆刻圖章一枚,并賦詩一首:“我以耄年參次會,須眉如畫尚青青。五年計劃先工業,縱是醫工亦解聽。”
伯祖與齊白石為金蘭之交,兩人常以詩畫會友。一日,齊白石執親畫蝦蟹的條幅來息園看望他。伯祖見蝦蟹活潑可愛,栩栩如生,分外喜歡,提筆在畫中作詩:“老筆縱橫墨味香,森森鱗甲自青黃。可憐畫餅難充腹,使我涎流不得嘗。”
伯祖還擅長指畫,平素里興致濃時,手指蘸墨,紙上畫出梅、蘭、竹、菊,末了畫上題詩。伯祖把詩書畫作為修身養性的必修課。
伯祖在庭院中種滿奇花異草。一日,伯祖端詳寒風中蠟梅許久。遂指蘸墨色,揮指作畫。頃刻間,一幅傲霜挺拔的蠟梅躍然紙上,芳香吐蕊。他隨即題詩一首《自畫梅花》:“人老半身麻,帶病度年華。指頭有生活,隨意畫梅花。”
1957年的夏天,叔叔蕭世瑀自川中來京看望伯祖。87歲的伯祖與他徹夜長談,對家鄉的各種變化問個仔細,唯恐漏掉任何細節。家鄉翻天覆地的變化讓他滿心歡喜,激動之情難以自抑。臨別之際,伯祖提筆作詩兩首,表思鄉之情,其一曰:“年將九秩時光過,老病侵尋日見磨。寄語親朋知近狀,眠餐無恙事無多。”其二曰:“出門整整六十年,未得還家掃墓田。中國地區足跡半,何時歸里總由天。”伯祖返鄉祭掃之愿終未成行。1960年,伯祖在北京故去,享年91歲。
多年來,伯祖與社會名流俊彥有不少唱和,如陳寶琛、陳三立、章士釗、葉恭綽、齊白石、張大千、溥心畬、于非闇等。
十年前,張紹重編輯出版了蕭龍友詩集《不息翁詩存》共6卷。其中除了唱和之作,還有不少涉及古都北京的風物。如《崇效寺丁香重開感賦》:“天遣丁香兩度開,梵音初放看花來。比之重放香沙桂,獨少題詞陳簡齋。”《花事其一》:“宣南花事失繁華,只為豐臺少作家。深巷斜街春氣少,不聞曉擔賣聲嘩。”從中不難看出,伯祖的詩作清新平實,不喜用僻典,獨具特色。
(作者:蕭承運,系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原副社長,蕭龍友侄孫)
(圖片由作者提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