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5-01-02 08:55:01
原標題:黃(渤)海猛禽跨海鳥道:萬猛御風翱翔 山海接力護飛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黃(渤)海猛禽跨海鳥道:萬猛御風翱翔 山海接力護飛
來源:光明日報
【多樣的生物 多彩的世界】
入冬以后,北風漸緊。隨著零星幾只雀鷹劃過天幕,身影迅速消失在海天之間,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蛇島老鐵山保護區”)2024年秋季遷徙猛禽監測工作正式收尾。2024年8月24日至11月17日,監測團隊共記錄到遷徙猛禽30種,超過11萬只次,其中,2024年9月23日,單日記錄猛禽11175只,創中國大陸秋季猛禽監測首個“萬猛日”,次日,又以17576只刷新紀錄。
猛禽,是對兇猛的肉食性鳥類的統稱,分為晝行性和夜行性兩類。其中,晝行性猛禽包括鷹形目和隼形目,夜行性猛禽為鸮形目,也就是人們俗稱的貓頭鷹。猛禽處于生態系統能量金字塔的頂端,均為國家一級或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連續幾日都是湛藍如洗的好天氣。記者站在老鐵山鳥類監測平臺俯瞰,百米懸崖之下,波光粼粼的海面盡收眼底,長焦鏡頭中,幾頭東亞江豚正在逐浪捕食。順著蛇島老鐵山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王小平手指的方向向南遠眺,山東省煙臺市北隍城島的輪廓清晰可辨,宛若渤海海峽上的一葉扁舟。“每年秋天,數以萬計的猛禽會從老鐵山向南飛經廟島群島,到達海峽對岸的山東半島。”
這些猛禽為何會在這里集群跨海遷徙?面對記者的疑問,蛇島老鐵山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林希震在一塊印有地圖的展板前駐足,解釋道:“你瞧,整個遼東半島輪廓呈漏斗狀,是三面環海地形,老鐵山位于遼東半島的最南端,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是候鳥通過渤海海峽的最近通道。每年8月末至11月中旬,向南遷徙的猛禽會逐漸在老鐵山地區集結,伺機跨海。因此,經常會出現漫天鷹隼的壯觀場景。”
林希震介紹,近年來,為了確保候鳥平安遷徙,蛇島老鐵山保護區管理局會在遷徙季時組織開展護鳥專項行動,招募志愿者參與猛禽監測和護鳥行動,深入周邊社區開展愛鳥護鳥宣傳教育,還設立了猛禽救助中心,收治傷病鳥類。2022年,蛇島老鐵山保護區實現了非法捕鳥網具“清零”。2024年,遼寧大連蛇島—老鐵山作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的提名地之一成功擴展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作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得到保護,并傳承子孫后代。
猛禽“出海”后能否順利跨海遷徙,同樣牽動著山東長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長島保護區”)保護監測人員的心。記者搭乘輪渡,前往砣磯島猛禽監測點,在這里見到了青島市觀鳥協會會長薛琳。據他介紹,2024年秋季,青島市觀鳥協會在質蘭基金會的支持下,與長島保護區深度合作,在大黑山島、砣磯島等島嶼開展秋季遷徙候鳥調查與保護工作,并與大連方面建立實時溝通渠道,同步過境猛禽數量、種類等信息。自2024年9月15日至10月25日,共記錄到遷徙猛禽43876只,2024年9月24日,砣磯島迎來了歷史上首個“萬猛日”。
白天的遷徙“大戲”落幕后,夜晚的候鳥“驛站”又是另外一番忙碌景象。從砣磯島轉場大黑山島,凌晨5點,在長島保護區工作人員帶領下,記者驅車經過一段蜿蜒的山路,“夜探”大黑山鳥類環志站。
“有鳥上網了!”長島保護區管理中心資源保護科科長韓雪濤頭戴探燈,手拎“收鳥器”,循聲快步向一段鳥網走去。“落網的是一只成年長耳鸮。”只見韓雪濤一只手小心翼翼地擒住鳥兒的雙腳,以免被利爪抓傷,另一只手將鳥兒從環志專用兜網中輕輕解下。在環志站小屋門前,韓雪濤拿起一個刻有國家鳥類環志中心統一編號的金屬環,套在長耳鸮右腿附趾處。“以后不管這個鳥兒飛到哪,只要有環志站收回了這只鳥,就能解讀出這只鳥是什么時間、什么地點環志的,基本可以了解這只鳥的遷徙路線等信息。”在給長耳鸮做完肛拭子取樣、測量身體數據后,工作人員將其放飛。據韓雪濤介紹,長島候鳥保護環志中心站是我國20世紀80年代較早成立的鳥類環志站之一。自1984年設立至今共觀測和環志候鳥340種,為數萬只猛禽配發了“身份證”。
“要愛鳥護鳥,嚴禁獵捕野生鳥類,違反鳥類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依法承擔刑事責任。”下山途中,路邊一根標記有“長島森林防火”的立式監控攝像頭引起了記者注意,有人經過便會觸發這樣的警示廣播。長島保護區管理中心專職副書記王興周表示,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該保護區在基礎設施建設、科研水平、管控能力、社區共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通過多年持續不斷地廣泛深入宣傳發動,愛鳥護鳥已經成為海島廣大居民的自發行動,長島保護區每年都會收到當地居民救助的傷病鳥類。‘人愛鳥、鳥護林、林涵水、水養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好畫卷正在逐步形成。”
(本報記者 徐譚)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