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2024-12-31 09:01:12
原標題:加快法治建設推進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發展
來源:法治日報
原標題:加快法治建設推進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發展
來源:法治日報
□ 本報記者 趙晨熙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中文譯名為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AIGC)中文譯名為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教育部近日公布了外語中文譯寫規范部際聯席會議專家委員會審議通過的第十六批18組推薦使用的外語詞中文譯名。記者注意到,本次推薦使用的外語中文譯名均與人工智能、信息技術相關。
近段時間以來,人工智能教育話題被廣泛提起。教育部辦公廳近日印發的《關于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要探索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實施途徑,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
接受《法治日報》記者采訪的全國人大代表與專家指出,數字化教育是信息化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推進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要以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為基本,注重課程設置和教師隊伍建設。此外,要不斷完善教育數字化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對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適用類型和邊界等進行規范。
持續推進人工智能教育發展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推進教育智能化轉型,被寄予更多期待。“2030年前在中小學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通知》提出了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發展的規劃。
早在2017年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就強調,為抓住人工智能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構筑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先發優勢,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實施全民智能教育項目,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
近年來,特別是今年以來,教育部將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發展作為一項重點工作持續推進。
今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184個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單,通過基地試點,進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案,推動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深入開展。
“人工智能對教育系統來說是把‘金鑰匙’,不僅影響未來的教育,也影響著教育的未來。”在今年3月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的民生主題記者會上,教育部部長懷進鵬明確指出,人工智能在未來將對教育發展產生重要意義。
3月28日,教育部啟動了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行動,推出包括在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上線“AI學習”專欄、實施教育系統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示范行動等4項具體行動,用人工智能推動教與學融合應用,提高全民數字教育素養與技能。
人工智能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推進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鵬看來,人工智能教育不僅涉及技術層面的知識,也包括創新思維、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性思維等核心素養的培養。這些素養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加速推動人工智能基礎教育的普及,不僅是為了應對全球科技競爭,也是為了培養下一代具備科技素養的公民。
全面構建系統化課程體系
作為國內最早在中小學試水人工智能教育的省份之一,浙江省在幾年前就逐步推進將人工智能內容滲透進中小學各階段教學中;今年10月,北京市教委等4部門發布的《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工作方案》提出,北京市將推動中小學校通過義務教育階段信息科技課程、高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綜合實踐課程、校本課程等方式開展人工智能教育……
近年來,不少地方和學校都在積極開展人工智能教育探索。但在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教授鐘柏昌看來,當前各地探索在教育目標、內容和方法上還是局限于過往的編程教育、機器人教育等,未能與時俱進對接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發展。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全國人大代表、山東藝術學院副院長劉曉靜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讓人工智能應用于教育領域。
“要以人工智能和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動智能時代教育的變革創新,為中國式現代化培養一批批創新型人才。”劉曉靜認為,應在教育模式轉換方面進行發力。在智能時代,教育者是“教師+虛擬教師”,受教育者會變成“學生+虛擬伙伴”,教與學在現實空間和虛擬空間中交叉融合。因此,要改變長期以來只把信息技術當作輔助工具的局面,設計出可操作性強、接受度高的智能教育應用場景,使人工智能深深融入教育體系,與學科、專業、課程深度交融,在主體、目標、內容、手段、環境、途徑等方面凝練出新的教育要素,形成可操作、可復制的新興教育模式,構建出新的融合生態。
《通知》為人工智能教學指明了方向,提出構建系統化課程體系,統籌信息科技、科學類、綜合實踐活動、勞動等課程和課后服務,一體化實施。同時,進一步完善了相關課程中對人工智能教育的要求,明確了小學、初中、高中的教育目標定位和內容要求。對于小學低年級段,要側重感知和體驗人工智能技術;小學高年級段和初中階段側重理解和應用人工智能技術;高中階段則側重項目創作和前沿應用。
提高教師隊伍數字化素養
推動人工智能教育發展,教師隊伍建設是關鍵。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謝家灣教育集團黨委書記劉希婭在此前調研中發現,在人工智能迅猛發展的當下,仍有不少學校與教師對人工智能發展缺少關注,這也導致當前我國教師數字化素養普遍不高,缺乏科學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個性化學習指導、虛擬現實交互學習等能力。
對此,劉希婭建議加強對教師數字化素養提升的專項培訓。要增加培訓機會和平臺,通過各類國培省培等項目,不限學科讓更多教師參加數字化素養提升培訓。同時,優化培訓形式和策略,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發展的認識和使用方面,讓教師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實驗場景模擬、互動教學、生成性學習資源供給等操作,提升教師利用人工智能轉變學習方式的意識和能力。
《通知》提出,要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相關師資隊伍建設,將人工智能教育教師培訓納入計劃,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并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充實人工智能教育教師隊伍,積極引進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中符合條件的專業人才作為人工智能兼職教師。
劉希婭補充指出,還應強化對教師、學生數字化素養的專項評價,對學校教育數字化建設和人工智能使用意識、使用能力進行評價督導。評價過程中要注重從看硬件配備到深入課堂、深入日常看硬件使用的內涵轉變,并將評價結果與學校綜合辦學水平掛鉤。
應以學生成長發展為本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教育”被廣泛提及,教育數字化如何良性發展引發了不少業內專家的思考。
“教育數字化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人的成長發展規律、教育規律,例如‘遵從天性’‘因材施教’等不會隨著新技術出現而改變。”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教育數字化雖然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必須在遵從教育原理與規律、堅守教育目的與價值基礎上推動,要確定并落實將以人為本、以學生的成長發展為本作為教育數字化發展的基本準則,避免出現形式化、功利化、低效的教育數字化。
《通知》特別強調了“以人為本發展人工智能教學”這一理念,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以人工智能引領構建以人為本的創新教育生態,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服務,引導學生正確處理人與技術、社會的關系,促進思維發展,培養創新精神,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不能讓教育數字化成為法外之地。”儲朝暉提出,應重視并盡快同步開展數字化法治建設,及時、同步、加快與之相對應的法治與規范建設,比如,通過制定數字化法、教育數字化條例等法律法規,規范教育數字化發展,明確人工智能在具體教育情境中使用的標準等內容。要確保所有人在權利平等基礎上使用數字化信息技術,確保用戶的自主選擇權,不能因教育數字化發展而造成師生以及教育管理者之間的權利不平衡、不平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