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14日訊 今天出版的《經濟日報》第七版以《護好一方凈水》為題,聚焦山東因地制宜、多措并舉推進水生態環境治理。以下為報道全文:
山東因地制宜、多措并舉推進水生態環境治理—
護好一方凈水
污水治理一頭連著生態,一頭連著民生。為了保護好一方凈水,山東各地打好碧水保衛戰,堅守水生態環境底線,堅持保好水、治污水、護源水,因地制宜、多措并舉,不斷推進水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和提升。
百里之外下苦功夫
仲冬時節,漫步天景湖,湖面水光瀲滟,猶如一面巨大的銀鏡,映照出不遠處官山旖旎的倒影。占地2萬多畝的天景湖,是臨沂市和費縣居民的重要水源地。54個自然村星羅棋布地散落在天景湖邊,常住人口超60萬人,村民的生活污水一度威脅著天景湖水質安全。
“這兩年湖水越來越干凈了。”村民張德山說,湖水的變化也有自己的一份努力。“以前生活污水都直接排入天景湖,現在家里有污水收儲箱,水箱可容納3立方米污水,環衛車定期上門收集后在污水處理站集中凈化。”
如今,“污水不入湖”已成為臨沂市費縣費城街道鳳山村湖畔人家的生活習慣。
在費縣許家崖水庫管理中心黨組成員、副主任王志軍看來,天景湖治污,關鍵不僅在沿岸,更需要在百里之外下苦功。“我們還在距離天景湖30公里的上游河道修建了生態清淤工程。”王志軍說。
沿著濱湖公路溯源而上,兩側林木成行,水面上不時可以看到有些枯黃的蘆葦與香蒲。據了解,費縣采用生物技術凈化,通過植物吸附、土壤截留、微生物降解、交替氧化還原等措施達到凈化水質的目標。為了構建水生植物修復系統,費縣利用蘆葦、香蒲等挺水植物,藻類等沉水植物,睡蓮等浮葉植物構建不同類型的水生植物群落,形成水下森林系統,重構和強化由水生植物、魚類、底棲動物等構成的水體自凈功能系統。
在天景湖上游的紅花峪小流域治理區,費縣因地制宜建成梯田和蓮藕池,修建蓮藕凈化池40畝,種植棗樹3萬株、油杏6萬株、金銀花26萬株。
“這些經濟作物既起到保持水土、涵養水分、緩沖地表徑流入庫的作用,也為當地群眾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費縣許家崖水庫管理中心水電辦主任王傳長說道。
近年來,費縣已在480平方公里的流域保護區范圍內,建設水源涵養林24萬平方米,修復植草18萬平方米,建設人工濕地18.24萬平方米,增設生態清淤工程25處,生態攔截堤工程30.8千米,生態凈化塘8座,為天景湖搭建起一座貫通上下游、兼顧左右岸的生態屏障。
水生態日趨向好也逐漸改變了周邊村民的生產方式。天景湖北岸的西安田村黨支部書記梁洪周說,之前村子里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現在在家門口靠著農家樂和民宿就能賺錢,村子人氣更旺了,大家伙也更愛護周邊的環境了。天景湖周邊每年都會舉行沿湖馬拉松比賽、騎行賽等活動,為當地注入了新的發展動力。
目前,天景湖連續三年地表水質均達到或優于地表水三類標準,達標率為百分之百。天景湖已成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美麗風景。
算經濟賬更算生態賬
傍晚時分,德州樂陵市城區盤河的一池碧水與斑斕的景觀燈帶交相輝映,在冬日里別有一番景致。“現在的盤河水比以前清多了,我們每天早晚都來這溜達溜達,心情舒暢。”正在岸邊散步的市民孫洪嶺夫婦說。
樂陵城區的黃金地段有“五湖三河”鑲嵌。曾有人算過一筆賬,依水的黃金地段若是賣給開發商“填水造地”可得30多億元收益,而要在沿途徹底打造碧水常流、環境優美的濕地和公園,至少要投入30多億元。
“很多人問,這一反一正相當于60多億元投入‘水里’,值嗎?”德州市生態環境局樂陵分局黨組書記、局長石輝說,“會算‘生態賬’,才是真正會算‘經濟賬’,樂陵市認準水資源是當地最大的生態資本,涵養住碧水藍天,打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就能換來金山銀山。”
“填水成本低,不少開發商總打填水的主意。”樂陵市水利局黨組書記、局長邢恩元說,為護水,樂陵定下一條“硬杠杠”:凡城建項目,必經水利部門前置審查。水利部門提前介入,等于為樂陵水資源上了一道保險。如今,見水不填、依水筑園、借水發力成為當地堅守的規矩。
沐浴著溫暖的陽光,62歲的張凌云騎著自行車沿著躍馬河河堤路飛馳而過。“我在河堤南岸龍堂村住10年了,看著躍馬河一天天清爽起來,心里暖暖的。”
躍馬河兩岸有5萬名居民,一度是樂陵的“龍須溝”。為治理躍馬河,從2017年開始,樂陵市耗資上億元,對躍馬河實施河湖連通、活水循環、正本治水“三水共治”模式,盤活城中水,治理鄉村水,讓污水變清水,讓群眾享受到實實在在的生態福利。如今,漫步躍馬河畔,綠樹碧水相映成趣,跳舞、健身、垂釣的市民隨處可見。
近年來,樂陵市按照“以水興城、以水美城”的治水思路,構建“水在城中、城在綠中、人在景中”的生態宜居環境,高位推進生態環境協同治理。
樂陵市先后投資30多億元,構建“三通六帶”現代水網體系,實施城鄉重點區域排澇能力提升等工程,實施生態水系綜合治理PPP項目以及躍馬河濕地公園等13個河湖綜合治理項目,完成新建、改造農村社區污水處理設施30處。同時,高標準打造13條美麗幸福河湖,培育出樂陵影視城等40多家生態旅游景點。
為保護好河流生態,樂陵市建立“河長+警長+河管員”的縣鄉村三級河湖長制體系,制定市月巡、鄉周巡、村日巡、河長辦每月一督查的“三巡一督”河湖長運行機制,用一張張責任網讓越來越多的河流變成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新景觀。
為讓更多居民享受到生態紅利,樂陵市還做足“水+綠”文章,實施全域織綠行動,依水建設各類公園、游園、濕地50個,森林覆蓋率達19.6%,城市綠地率達39.03%,“水在城中,城在綠中,人在景中”成為現實,百姓獲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地下治污地上造綠
冬日的柴汶河靜靜流淌,暢游的魚兒,嬉戲的白鷺,處處透露著生態之美。為了這方美景,幾公里外的泰安新泰市城南污水處理廠正分秒不歇地運轉著。與傳統污水處理企業不同,這里見不到龐大的處理池,地面只有綠化景觀和用于巡檢維護的建筑物。
“污水處理的秘密就藏在廠區地下。”中交(新泰)污水處理有限公司生產經理張健介紹,當地投資5.1億元,建成了泰安首座半掩埋式污水處理廠,主要用于城市生活污水處理,污水處理過程全在地下進行,占地僅為傳統模式的二分之一,有效節約了土地。
在這里,雖然廠區占地面積縮減了一半,但污水處理能力卻沒有打折扣。“我們采用國內先進的MBR膜分離技術,能夠高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氨氮、懸浮物和總磷等污染物,使出水水質得到顯著改善。”張健說,這項工藝最大的優點就是抗沖擊能力強、脫氮除磷效率高。
據了解,建在地下的與MBR膜分離技術相配套的膜池,面積要比地上的二沉池小一半,而且地下封閉性強,很好地解決了設備運轉噪聲和污水異味問題。目前,項目一期已經建成并投入運行,污水經處理后主要污染物出水指標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Ⅳ類水體標準要求。
地下治污,地上造綠,這種模式極大降低了污水處理對周邊居民生活的影響,還為新泰市探索土地利用新路徑提供了經驗。
新模式的探索,對周邊居民影響最小。中交(新泰)污水處理有限公司運營經理時東新表示,城南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可達5萬噸,污水處理后的再生水可全部用于園林綠化、工業企業生產用水、農業灌溉和柴汶河濕地公園景觀補水。
類似的治理工程正在新泰市全域范圍內加快推進——谷里鎮污水處理廠在原有的600立方米污水處理基礎上,新建一座日處理能力1200立方米的污水處理廠;劉杜鎮污水處理廠目前正在新建1座日處理能力150立方米的污水處理設施;翟鎮、禹村鎮、羊流鎮、泉溝鎮和宮里鎮5座污水處理廠淘汰原生物轉盤處理工藝,新建生化池、二沉池等設施,實現總磷、總氮等各項指標全部達標排放……
當地還對兩處農村黑臭水體通過徹底截斷外源污染、整治內源和構建流域生態系統等措施,修復黑臭水體環境,完成治理面積4100平方米,定期對已完成治理的農村黑臭水體開展“回頭看”,確保治理達到水質指標和村民滿意度要求,保障治理效果,杜絕返黑返臭,實現長治久清。
“水質的改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長效常治,方能推動治污向提質邁進。未來,我們將持續提升水環境治理的專業能力與綜合水平,全力以赴打贏這場關乎民生福祉、生態文明建設的碧水保衛戰。”泰安市生態環境局新泰分局局長高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