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2024-11-29 08:58:11
原標題:走!逛菜市去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原標題:走!逛菜市去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走!逛菜市去
( 2024-11-29 ) 稿件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新華走筆
李明輝
與菜市相連的動詞,除了逛,其他都顯得有些不合時宜。
試想,一個平凡的周末早上,睡醒以后,溜達到附近菜市,先拐進旁邊小鋪買根油條,一邊吃,一邊掀開萬年不變的塑料門簾——
西頭賣豆腐、榨菜、炸丸子等副食品的攤位已經開張,經過狹長的殺魚賣肉的走廊,就是一片蔬菜瓜豆的天地。直奔常光顧的老菜農,拿點新摘的辣椒、茄子,再去選幾根晚上吃的玉米。紅富士蘋果、雪花梨、玫瑰香葡萄,或細嗅或端詳或拿在手里掂量掂量……
哪怕你什么都不買,這也是一趟“目見之而成色”的邂逅。畢竟,鉆進一個菜市里逛一逛,從來不需要什么理由。
合肥四灣菜市邊長大的“小饞貓”,只要提起菜市,我的記憶總會被“熱氣騰騰”的場景堆滿。肥腸、蛋餃、粉渣肉……或許每個人心里的私房菜譜,都離不開家門口的那間小鋪,就像《我的祖國》里的“一條大河”。
原因不難,媽媽在。
小時候,最痛苦的莫過于被她從被窩里薅出來,起早去菜市買菜。雞鴨魚肉、蔬果花卉,市場里一次次辨認,學到的不只是生活常識,后知后覺才明白是“家”的路標。
媽媽總說,不是人選菜,是菜挑人,誰起得早就是誰的。
在她們那代人的心里,逛菜市不僅是每日的必修課,更是持家能力的擂臺賽。抹零、捎蔥、拼單,“看似尋常最奇崛”。她總是操著合肥話討價還價,“你這菜可是家興(家里種的)?”小販回答:“這些白菜都是今天現砍下來的,5毛一斤,可要?”另一大姐站在攤子后面一邊端著碗,一邊招呼客人:“自己挑自己選!袋子在那邊。”“巧賣了巧賣了(便宜賣了)”,這樣的聲音此起彼伏。雖然嘰嘰喳喳、魚腥血味,但煙火氣恰恰氤氳其中。
后來,超市興起,明亮整潔成了購物的金標準。再后來,線上買菜,動動手指就可以送貨上門。生活便利了,但菜市卻離我遠了。工作以后,再也沒有起早逛過。“出門吃食堂,回家點外賣”,即便家里來客人也常去商圈里品嘗預制菜。不僅是因為懶,也確實是因為沒有時間慢下來。一天的勞累過后,回到家里只想躺在沙發上,望著干凈的廚房,很難有閑情逸致把它弄臟,再收拾干凈。
然而,“一桌好菜,買菜功居四成”,這是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談到的。逛菜市畢竟是一個“吃貨”的自我修養。買菜,切菜,做菜,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別人不能代勞。中國人講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但都市生活日趨繁忙、網絡空間逐漸膨脹,當下的社會,“附近”這種具身性的追求,對于人們而言顯得更為寶貴。
當年輕人再次涌入菜市,“Market Walk”成為他們態度的表達。與火爆一時的“特種兵旅行”相比,慢下來的從容,恰恰點明了“逛”字的真諦。從青島團島農貿市場打卡海鮮地標,到北京沙河大集體驗最大的露天市集;從昆明篆新農貿市場被物產的豐富性沖刷三觀,到哈爾濱道里菜市場找尋百年菜市記憶……感受質樸本色、體驗人文風情,逛菜市場,像是他們與生活的一場對話,一次回歸。
買菜、找好吃的不再是菜市場的唯一要義。散文家說,“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每次與一座新的城市相遇,菜市場總是打開它的鑰匙。感受一座城,不止于名勝古跡,尋常巷陌的煙火與喧鬧更能讓人理解獨屬于它的氣質。
當然,玩法也在與時俱進,咖啡、文創、民俗,越來越多的元素被融進這樣一個地理空間中,菜市在這一代年輕人眼里,不再是“土”的代表,而是“潮”的演繹。
眼下,蘇州城里的菜市又會是一片雞頭米的海洋;1000多公里外的東北,今年的酸菜已經“提上日程”。而在更廣闊的遠方,《24個菜市場的環球之旅》帶給我們足夠的想象:從埃塞俄比亞的梅爾卡托市場出發,一路到訪泰國的安帕瓦水上市場、美國的渡輪大樓市場,風土人情盡收眼底……菜市場,或許真的是這個世界上最生動鮮活的地方。
它,是果腹的菜碼,是回家的方向,是精神棲息的地方。
逛菜市去吧!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