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2-05-19 15:10:05
原標題:把成長變成一種生命自覺
來源:中國教育報
“互聯網+”時代,教師以自我需求為導向、自主發展為特征的“自專業”時代已經來臨。如果一位教師對他喜愛的一些活動或課程表現出興趣與熱情,決心去追求自己向往的目標,我們就會發現,他在學生們身上總能找到無窮無盡的點子和疑問,供自己研究和探索。
會讀書才能教好書
一個教別人讀書的人,自己卻不讀書,這可能是最滑稽怪誕的一件事情。我工作過的多所學校均地處偏僻、經濟落后。那時我的工資不高,但仍堅持自費訂閱雜志。
2004年,我被調往山東某縣教學質量比較落后的一所農村學校任副校長,每天晚上10點后才能拖著疲憊的身軀離開工作崗位,但我仍然堅持讀書一個多小時,甚至為了冥思苦想書中的觀點,久久難以入睡。現在,讀書已經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習慣,也成了我事業發展的助推器。
我讀書遵循“三個一”原則:翻爛一本經典,選一本最愛的經典著作反復讀,把它讀透,掌握其精神實質所在;主攻一個專題,并堅持閱讀六個月到一兩年,你就會成為這方面的專家,再由一個專題拓展到多個專題,就會觸類旁通,快速地將“一口井”變成“一個湖”;精研一位名家,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工作需要、任教學科、性格特點等來確定一位重點學習對象,收集這位重點學習對象的所有資料,長期研究,掌握其最基本的教育教學思想,并在實踐中應用。
隨著自己閱讀數量、閱讀能力、閱讀興趣與思想觀念的不斷豐富和提升,我的閱讀面變得越來越廣,對書的選擇要求也越來越高,越來越有個性。
閱讀時,我不再停留在淺層面如聽書、讀書、摘抄佳句,而是注重深度閱讀,比如讀完了一本書寫一篇閱讀心得,并在自己的工作中進行實踐操練、學以致用,讓所學知識有機會獲得轉化。我把新知識鏈接到原有的知識結構中,通過閱讀牽出自己的觀點,用文字寫下來與大家分享,不斷打破原有知識結構。
用寫作促進反思
寫作可以改變自己的職業狀態,加強專業反思,提升專業能力,或許還會啟發他人,這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我是一名英語教師,對我來說寫作并不是特長,但不管寫得好與壞,我仍堅持寫。剛開始,我以寫英語教學方面的論文為主,隨后開始涉及一些管理類文章。我更喜歡寫一些教育隨筆或教育故事類文章,撰寫隨筆是一種最好的反思行動。
每一堂課結束,包括授課、聽課、評課,我都會主動撰寫教學反思;每一次外出學習,我都要完成自己的學習反思;關于教育教學主張與經驗,我也會積極進行梳理、提煉,形成文字。在此基礎上,我會圍繞自己的研究主題,申請課題進行實踐研究。每一篇反思文章,我都發在微信公眾號里,供大家批評指正。
撰寫反思已經成了我的日常生活方式,成了助推我成長、改進教育教學策略的有力工具,我學會了用自己的聲音對各種教學策略的情境做出解釋,這種解釋使我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教學決策過程,發現適合自己行動的最佳方案。
現在,我以撰寫學校管理、課程改革、教師和學生成長故事等主題的文章為主,也寫點兒家庭教育方面的小文。還開設了“我的教育微生活”專欄,堅持每周最少更新一篇,教師和家長們很愿意通過我的這些文章了解學校的辦學理念、校長的辦學思想、學校師生的教育生活。
遵循規律提煉主張
我長期從事初中英語教學,深知當下英語教學的不足,如不分晝夜地背單詞、聽錄音、研究語法,即使一部分學生成績好些,也只是試題多做一些、閱讀水平高一點兒,卻仍然聽不懂、講不出,更不用說把英語作為工具與人交流思想。針對這個問題,有人提出從語法入手,有人提到聽說是關鍵,還有人建議聽說讀寫一起練。反映在一線教師課堂上,教學觀念與方法更是五花八門。
我遵循語言的進化、成長和文化發展規律,結合2012年中小學英語新課程標準(當時的最新修訂版),多年進行“基于語言學習本體論的英語特色課程行動研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英語教學主張:一是以聆聽為學習切入點,驅動學生英語自然習得;二是依據課程標準精神,研發真實的英語文化素材;三是開發英語學習工具,挖掘語言表達藝術。
2018年,我被派往北京市密云區一所城鄉接合部學校任校長,五年的實踐探索后我形成了“薄弱學校優質發展”的治理主張即“‘全學習’課程改革撬動育人生態重構”,以此主張為統領,一系列創新舉措相繼推出,不僅本校學校改革取得了突出成效,也為薄弱學校有效推進課程改革與育人模式創新創造了經驗。
作為教師,規劃好自己未來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懂得閱讀的重要性以及深度閱讀的技巧;有成果和產品意識,用寫作管理自己的知識;解放自己的職業興趣,形成自己的教學主張,就會享受到自主成長的樂趣,體驗到勞動創造影響他人的愉悅,把成長自然化,最終變成一種生命自覺。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