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環境報
2022-05-17 09:16:05
原標題:臨滄千年茶山成百姓致富靠山
來源:中國環境報
◆本報記者蔣朝暉
今年五一假期,云南省臨滄市云縣漫灣鎮白鶯山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羅維強又出新招,他把以“二嘎子”“黑條子”“本山”“白芽子”等12種古茶樹命名、附有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商標注冊證的茶葉新產品——“白鶯山十二味”正式推向市場。這意味著,當地連年看好的春茶銷售又有了新賣點。
白鶯山被譽為“茶樹演化自然博物館”,村民依托良好自然資源環境發展茶產業,實現增收致富,成為臨滄市持續抓實古茶樹保護,做大做強茶產業,帶來實實在在生態紅利的范例。
前不久,記者專程前往臨滄市臨翔區昔歸、云縣白鶯山、鳳慶縣錦繡村等地,探訪千年古茶園在當地群眾精心呵護下生生不息的精彩故事。
好山好水孕育出上品好茶
臨滄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兩大水系的地理分水線上,北回歸線穿境而過,“兩洋分水、太陽轉身”的獨特地理區位,讓當地擁有了四季如春、光照和降水充足、無霜期長的氣候優勢,尤其是花崗巖、片麻巖發育的酸性黃壤、紅壤和棕性森林土地,成為大葉茶宜種和優質高產的最佳條件。著名氣候學家呂烔稱譽臨滄為“生物優生地帶”,是茶樹生長的“天堂”。
采訪期間,記者無論在清流奔涌的瀾滄江邊,還是在白云環繞的座座高山上,都能看到漫山遍野自由生長、枝繁葉茂的茶樹。
在忙麓山昔歸古茶園,只見眼前一片翠綠,茶樹嫩芽滿枝,三三兩兩的村民一邊談笑風生,一邊手腳熟練地攀樹采茶。
昔歸出好茶,在業界享有“茶皇后”美譽。臨翔區邦東鄉鄉長王建龍給記者介紹說,昔歸村背靠大雪山,面朝瀾滄江,形成了霧氣大、濕度大、日照強度低、早晚溫差大的河谷氣候,年平均氣溫21℃,年降水量1200毫米,土壤赤紅壤富含腐殖質,土質疏松,具備茶樹生長所需要的有機質和微量元素。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了昔歸茶葉的優良品質。
與分布在海拔750米—900米的忙麓山半山之間的昔歸茶不同,海拔1800米—2300米之間的白鶯山茶則是“高山云霧出好茶”的典型代表。
位于大丙山主峰中部、隔瀾滄江與無量山相望的白鶯山,背靠大丙山野生茶樹群落,雨量充沛、土壤細膩、日照充足,擁有種植云南大葉種茶的最佳環境。產出的白鶯山茶品質優良、口味獨特,深受愛茶人士青睞。
今年4月召開的第六屆昆明春茶周新聞發布會上,云南99座山頭的春茶原料實時價格顯示,臨滄產區46座山頭毛茶均價格不菲,其中白鶯山二嘎子茶售價每公斤1200元—1600元,茶原料仍供不應求。
據有關專家考證,臨滄市境內的大葉種茶大多生長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北回歸線附近,是世界上質地最好的生態茶。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認為,世界最好的茶葉在中國,中國最好的茶葉在云南,云南最好的茶葉在臨滄。
依法依規強化古茶樹保護
臨滄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臨滄市現有茶園173.4萬畝,其中古茶園66萬畝,面積位居云南省第一。千百年來,當地各族群眾與茶樹協同進化、相生相伴,自覺把保護古茶樹資源、守好綠水青山融入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行走在白鶯山村,樹形高大、枝繁葉茂的古茶樹隨處可見。55歲的羅維強略顯激動地向記者介紹說,村里有古茶園3600畝,茶葉品種12個,百年以上的茶樹有180多萬株,千年以上的兩萬多株,已發現存活樹齡最大的“二嘎子”茶王,樹齡2800多年。
羅維強認為,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優質的古茶樹資源,是祖先們留下來的寶貴遺產,更是大自然饋贈的珍貴禮物,每一位村民都有責任有義務守護好這一方綠水青山。
據了解,近年來,漫灣鎮重點從三個方面強化白鶯山古茶園保護。一是推行生態生產生活方式。提倡電力能源替代傳統木炭的生活方式;推行去農藥、去化肥的生產模式,最大程度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實施人工除草,使用太陽能滅蟲燈和粘蟲板殺蟲滅蟲。二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在大丙山水源地保護區,取締一批非法種植、養殖產業,確保茶園水源干凈。對影響茶葉品質的核桃樹實行批次替代種植,不斷構建和優化茶園生態產業結構。三是改善茶園生態環境。建設垃圾處理和污水處理設施,建立健全垃圾清運處理制度、污水排放約束制度,確保古茶園周邊的生活垃圾和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羅維強說,村里堅持采養結合,讓茶葉自然生長,古茶樹葉只準采摘春天一季,夏秋季不許采摘;村里合作社對打農藥施化肥的茶葉一律不收。
生長在鳳慶縣小灣鎮錦秀村香竹箐自然村一農戶承包地土坎上、高達10.6米的錦繡茶尊,樹齡已達3200年以上,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古老、最粗大的栽培型古茶樹,受到臨滄市各級各部門的特別保護,如今依然生機勃勃。
據了解,臨滄市政府還為這株最古老的茶樹出臺了專門的保護辦法——《臨滄市錦繡茶尊古茶樹保護實施辦法》,對古茶樹進行掛牌保護,并專門建設錦繡茶尊公園。每年,有專門的財政預算安排,并在春季進行一次保護性采摘,以保持古茶樹協同進化特性及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特征。
小灣鎮黨委宣傳委員楊雪介紹,目前,保護區核心區設立了氣象觀測點,人工智能安防系統實行全方位實時監控,氣象、茶葉、林業、生態環境等13個部門為這棵古茶樹提供服務保障。
據了解,一直以來,臨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持續強化對古茶樹資源的保護,出臺了《臨滄市古茶樹保護條例》《臨滄市古茶樹保護條例實施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規,保護、修復和改善古茶樹資源生態系統、生態人文景觀和農耕文化傳統,持續開展古茶園、古茶樹普查認定掛牌保護工作,建立古茶樹資源數據庫,推進古茶樹資源管理數字化。
漫灣鎮副鎮長字學文告訴記者,鎮里在依法依規認真做好古茶樹保護的基礎上,正在加快推進古茶樹“一庫四平臺”(千年以上古茶樹數據庫、與一線城市的產品線上交易平臺、茶生長環境監測平臺、產品溯源平臺、茶旅文化景點展示平臺)建設。同時,還將聯系縣檢察院共同創建白鶯山古茶園公益訴訟保護基地。
按照相關規劃,臨滄市將于2023年實現全市栽培古茶樹資源100%掛牌保護,完成古茶樹資源檔案庫、數據庫建設,實現重點古茶樹、古茶園“一樹一碼”“一園一碼”與數據庫鏈接。
做大茶產業助民倍享紅利
在茶農眼里,古茶樹上的每一片葉子,都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保護好古茶資源同時發展好茶產業,讓日子越過越紅火是他們的最大愿望。
近年來,臨滄市把高水平保護古茶園和高質量發展茶產業緊密結合起來,不斷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古茶山持續煥發新活力,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
漫灣鎮把以白鶯山為核心的方圓1.24萬畝茶園,統一納入白鶯山茶區進行管理,積極申報白鶯山茶地標產品保護,努力把“小山頭”打造成“大地標”。白鶯山村成立茶葉加工者協會,建立生態古茶園管護章程,統一茶樹管護和茶葉加工標準,嚴格監督落實禁用農藥化肥的規定,確保茶葉產品無農殘,茶葉品質綠色有機。
在主動返鄉創業的彝族村民查怡昌經營的古茶作坊點,記者看到,建在斜坡上的封閉式透明茶葉曬場里,毛茶散發出誘人的香味,廠房里3臺揉茶機正在不停運轉。查怡昌說,作坊每年加工毛茶20余噸,產值近400萬元,請來的12位制茶師傅都是村里的,每人每月工資1萬元。2011年建廠至今,茶葉產品除銷往國內市場外,還遠銷俄羅斯、韓國等。自己家里還有18畝茶園,有古樹茶12棵,每年綜合收入近80萬元。
昔歸村茶葉協會會長師尚明告訴記者,以前茶葉市場低迷,大家對古茶園保護根本不上心,只求多采茶葉多賺錢,曾經發生村民為追求茶葉產量把一包化肥全部倒在古茶樹下,將茶樹活活燒死的情況。現在情況大不相同,村民保護古茶園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茶園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鮮葉品質明顯向好。
數據顯示,自2009年以來,茶葉價格從當時的每公斤2400元漲到目前的每公斤8000元以上。2021年,白鶯山村17個村民小組36個自然村544戶農戶人均純收入18642元。
據了解,臨滄市茶葉產量15.4萬噸,約占全國的5%,是全國的產茶大市、全國最大的紅茶生產基地、中國最大的普洱茶原料基地,茶產業基礎雄厚,產業優勢明顯。2021年,全市茶園種植綜合產值258億元,140萬茶農人均茶葉收入4121元。
臨滄市政府明確提出,將重點培育五百億級茶葉產業,力爭茶葉產業綜合產值5年翻番。
羅維強說,政府支持茶產業做大做強,給白鶯山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白鶯山村將著力打造茶樹演化自然博物館、茶葉基因庫、茶種起源地3張名片,抓實差異化發展、一體化推進、數字化建設3項工作,講好茶葉故事,推動茶旅融合,實現鄉村振興,讓村民過上更加幸福快樂的好日子。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