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5-04-16 09:14:04
原標題:文明奇跡“大運河”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文明奇跡“大運河”
來源:光明日報
大運河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文明創造標志之一,它在長達24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為中華文明的持續發展和國家統一發揮過重大作用。
公元前486年,吳國開鑿聯通長江和淮河的“邗溝”,大運河由此起步,此后又有隋唐大運河、元明清京杭大運河的開挖等歷史變遷,最終形成今天涉及8省、直轄市,總長達3200公里的巨型人工運河遺產。從其演化歷史觀察,大運河經歷過古代運輸河道、當代南水北調(東線)通道、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長度1011公里)、國家文化公園等幾個重要階段。當前它仍具備著運輸、供水、水利、生態、文化、生活、生產、旅游等諸多功能,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參與力量。
中國土地上的自然大河如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等,都是自西向東流淌,形成互相隔絕的流域系統,大運河的出現成為我國古代解決南北水上交通分隔、促進物資流通、確保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特別是隋唐時代開始,我國經濟中心逐漸南移,而政治中心多在北方,南方的漕糧只能借助大運河而源源不斷地北上,如北宋時代,每年經大運河輸送都城東京(今開封)的漕糧有600多萬石(約合36萬噸),最高達800萬石;明代宣德年間(1426—1435年)經京杭大運河輸送首都北京的漕糧達到每年670多萬石,從明代成化年間(1467—1487年)起,正式規定漕運總額為每年400萬石,這個制度大體一直沿用到清代。為了保證運河的暢通,需要解決大量復雜的工程問題,如處理不同自然大河之間的水位高差問題,運河常年補水問題等,由此產生了大量工程創新智慧和成就,如建立堰壩、斗門、梯級船閘;設立水柜、澳閘、滾水壩、減水閘;創建南旺分水工程、淮安清口樞紐工程等。這些成就在世界航運工程史上都占有獨特地位。
綿長的大運河是培育眾多文化成就的搖籃。隨著運河的開挖和使用,它聯通了洛陽、西安、開封、杭州、北京、南京中國六大古都,催生了揚州、淮安、鎮江、濟寧、臨清等一系列名城,為蘇州、無錫、常州、嘉興、紹興、寧波、徐州、宿州、滄州、德州、天津、通州等帶來了繁榮,從而造就了大運河城市帶和文化富積帶。大運河串聯了吳越文化、中原文化、齊魯文化、燕趙文化,推動著不同文化的互動和融匯,也溝通了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連接著中國與世界。在運河沿岸,產生過《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聊齋志異》《老殘游記》《三言二拍》等文學名著以及元曲、昆曲、京劇、淮劇、越劇、陽明學派等數不清的文化成就。為此,大運河沿線迄今保存著數十座國家級和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數以萬計的不同級別文物保護單位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密集分布,共同展現著大運河文化的多姿多彩、深厚博大。
古老的大運河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又恢復了青春活力。2002年,“京杭大運河”被納入南水北調東線工程,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京杭大運河”與“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被合并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運河”;2014年,“中國大運河”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7年,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全面展開;2019年,中央決定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大運河遺產及生態保護、文化傳承和合理利用不斷登上新臺階。一批反映大運河歷史成就的博物館相繼建成開放。沿線分布著近百個5A級景區、1200多個4A級景區,已經成為我國文化和旅游業發展的核心軸。
大運河也是一條縱貫中國東中部的物質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大走廊。它連接著長三角一體化區域及長江經濟帶、淮河生態經濟帶、淮海經濟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帶、京津冀協同發展區等,有條件發揮統籌、聯動、整合、共享等現代化功能,以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設目標的實現。
2400多年來,大運河的開鑿、演化、運行歷程就是一部中華文明的持續發展史、中國水利水運文明史和科學科技史。今天,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工作同樣向世界傳遞著中國人民珍愛文化遺產,追求和諧發展,建設美麗家園,踐行和平理念的情懷和擔當。
(作者:賀云翱,系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文博考古分院院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