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5-02-11 10:39:02
原標題:這件酒器暗含星象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這件酒器暗含星象
來源:中國文化報
聶 菲
春秋瓠壺
春節檔熱映的電影《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以商周交替時期武王伐紂事件為背景,引起很多人對商周時期歷史的關注與興趣。商周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青銅時代,此時青銅冶煉鑄造技術有了巨大發展,品種豐富,器型多樣,并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具除了用來盛物,也作禮器使用,其數量、形制可以表示身份地位的高度,是古代文明的重要載體和見證。
山東博物館收藏了許多青銅器,其中有一件春秋時期的瓠壺,以其獨特造型和深厚文化內涵吸引著眾人的目光。這件瓠壺高31厘米、口徑8.8厘米、足徑9.6厘米,斜頸,鼓腹,腹側置龍形鋬,龍有雙角,回首張口,尾部回卷成環形,生動逼真。矮圈足上裝飾有绹紋(也稱“繩紋”“扭絲紋”,是一種古老的幾何形紋飾,其形態為兩條繩索相互糾纏),頸部及上腹部飾蟠螭紋,下腹部飾垂鱗紋,實用而富有美感。
瓠壺是商周時期銅壺的重要類型,在山西、陜西、河北、山東、湖北等地都有發現,壺形似瓜瓠而側頸,腹部有提梁。在古代,壺與瓠相通,瓜瓠成熟,去其瓤,干固后可作容器。據史書記載,瓠壺為“尚禮”之用,裝的酒為“玄酒”。這件春秋瓠壺紋飾精美、鑄工精良,還裝有龍形鋬,禮器性質明顯,不僅具備實用功能,還蘊含豐富的象征意義。首先,瓜瓠作為葫蘆屬植物,具有吉祥美好的寓意。另外,瓠壺的輪廓與古代天文星座中的“匏瓜星”或“天雞星”相似,考古學家張頷曾指出,這一獨特造型與古代星象密切相關,顯示了古人會通過器物形態來聯系天文星象。
這件春秋瓠壺1963年出土于山東莒縣桑園鎮東天井汪村。東天井汪村地理位置優越,南鄰大耳朵嶺,北界劍戟嶺,東臨馬趟子嶺,西南為摩天嶺,西北有鳳凰嶺,沭河支流袁公河流經此地,山水相依,堪稱“寶地”。此次出土的青銅器共計21件,包括銅壺、瓠壺、銅鑒各1件,銅罍2件,編镈3件,編鐘6件,銅鼎7件,可謂數量豐富、種類繁多,不僅展示了當時青銅器的精湛工藝,也彰顯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反映了莒國手工業的高度發達,以及其作為區域強國的地位與影響。傳世莒國銅器不多,東天井汪村發現的這批青銅器,為研究莒地歷史與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莒地指以山東省東南部的莒縣為中心的區域,涵蓋沂蒙山區和日照市的沿海一帶。這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7000年前,陵陽河流域就已孕育出大汶口文化,陵陽河遺址作為這一文化的中心,見證了莒地先民智慧與創造力的初步綻放。莒地先民不僅創造了中國最早的古文字雛形“圖像文字”,還為后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商代稱“姑幕國”,文明水平較高,對鞏固商王朝起到很大作用。西周初年,周武王將莒地封為茲輿期,初建都城于今膠州西南,后遷至今莒縣境內。春秋時期,莒國憑借強大實力和良好聲譽,成為魯東南地區的佼佼者。周代莒國歷時30世,直至公元前431年被楚國滅亡。漢代以后,莒地成為城陽國的一部分,經歷了州、縣變遷,始終保持其獨特的文化脈絡。作為東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莒文化早于齊魯文化而又對齊魯文化的起源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如今被公認為是和齊文化、魯文化并稱的山東三大古文化,也對中華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作出了貢獻。
(圖片由作者提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