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25-02-06 08:48:02
原標題:最是好味寄鄉愁
來源:人民日報
原標題:最是好味寄鄉愁
來源:人民日報
民以食為天,吃是老百姓天大的事;食以味為先,美食是美好生活的標配。古人以食為時,朝食為“饔”、申時進“飧”,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一饔一飧,日復一日;以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為序,規劃一年的生計,“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如今人們多以三餐為軸,安排一天的作息。嘗的是美味,品的是文化,中華民族創造和享用美食的歷史,已經成為傳統文化的燦爛篇章。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三餐四季》節目的精彩亮相,展示了中華美食文化的魅力,激發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餐四季》節目內容絢麗華美、琳瑯滿目,宛若中華民族的美食菜譜。4000年前的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喇家遺址,出土了世界上的第一碗面條,表明中華面食養育了中華兒女。古往今來,一道面食,東西南北自有吃法,干濕稀稠、寬窄粗細,各有不同做法,自解個中滋味。地域風情生百味,民族風味有特色,北京烤鴨、吉林清蒸白魚、內蒙古烤全羊、河北驢肉火燒、山西平遙牛肉、山東德州扒雞、江蘇陽澄湖大閘蟹、上海生煎包、浙江金華火腿、江西瓦罐湯、湖南剁椒魚頭、廣東煲仔飯、廣西螺螄粉、海南椰子雞、甘肅牛肉面,等等,美食地圖異彩紛呈,即使并箸遍數,也是掛一漏萬,不勝枚舉。
自古詩人好食貪杯。李白的“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吃出了生活的趣味,喝出了人生的意境;杜甫的“鮮鯽銀絲膾,香芹碧澗羹”,描繪了食物的精美;蘇東坡的“秦烹惟羊羹,隴饌有熊臘”“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有思念家鄉之情,有超脫現實之意,還創制了東坡肘子等美食遺饗后代。文人筆下的美味美景、鮮衣甘醇,把中華詩詞與中華美食燴出了色彩、燉出了醇香。
餐桌是蒼生承恩天地的臺前,廚房是自然饋贈人類的幕后。享用的是美食,咀嚼的是真諦,回味的是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人與社會的關系。縱有盛宴千席,也只能一日三頓,節制是君子,放縱是魔鬼。竭澤而漁,焚藪而田,是對自然的破壞,必定會給人類帶來懲罰,不能為圖一時之美味,戕害養育了人類的自然和環境。
一道家鄉的菜,一生惦念的情。家鄉有千萬游子,游子只有一個故鄉。外面的世界再風光,不忘家鄉的一碗湯。炎黃子孫走遍世界,卻思念那一桌中國餐。中華美食是世代炎黃子孫的共同回味、天下華夏兒女的集體鄉愁,是中華民族的“床前明月”。
從溫飽年代到美好時代,餐桌是歷史的記憶、現實的見證,中華美食是中華文化的鮮亮烙印。《三餐四季》節目,為我們留下了文化的味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