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5-02-06 08:40:02
原標題:【文化評析】樂見傳統戲曲迎來更多“追戲人”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文化評析】樂見傳統戲曲迎來更多“追戲人”
來源:光明日報
【文化評析】
于中國人而言,戲曲不僅是一種娛樂活動,?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和生活方式。歲末年初,在一出大戲的起承轉合中送走光陰,在血脈相連的傳統文化中安頓身心,對很多人來說,是一件無比愜意的事情。
這幾年,京劇、秦腔、越劇、黃梅戲等傳統戲曲憑借多種創新形式頻頻“破圈”。傳統戲曲文化激發出的火花,吸引眾多從未接觸過戲曲的年輕觀眾走進梨園劇場,聽“西皮流水”,賞“唱念做打”,感受戲曲文化之美。傳統戲曲正打破“中老年專屬”的標簽,迎來了更多年輕的“追戲人”。
浙江小百花越劇院原創大戲越劇《我的大觀園》首演時,能夠容納近900人的劇場連續兩天滿座,年輕觀眾占比達98%;杭州西湖邊的蝴蝶劇場環境式越劇《新龍門客棧》一票難求;在北京長安大戲院、上海天蟾逸夫舞臺等知名戲曲劇場,20至40歲的觀眾成為觀劇主力。某短視頻平臺發布的非遺戲劇數據報告顯示,90后、00后已成非遺戲劇的主要觀看人群,在觀眾總數中的占比超過一半。傳統戲曲正與年輕觀眾“雙向奔赴”。
傳統戲曲日益“圈粉”年輕人,得益于它持續守正創新,找到了與現代生活的契合點。近年來,多個劇種在戲曲現代化之路上作出創新探索。其中,既有探索京劇現代化表達的經典之作《曹操與楊修》、昆曲現象級作品青春版《牡丹亭》、沉浸式新國風越劇《新龍門客棧》,也有大膽跨界、將傳統戲曲與現代娛樂形態相結合的作品。例如,電影《滿江紅》中,鏗鏘有力的豫劇唱腔配上酣暢淋漓的電子音樂,與劇情完美融合,激發了人們了解原版傳統唱段的興趣;新編昆曲《浮生六記》將舞臺設置在滄浪亭里,讓觀眾循著滄浪亭的復廊、花窗,沉浸式感受繾綣江南,領略戲曲虛實相生、寫意傳神的優美意境……這些作品力求貼近當下年輕觀眾的審美情趣和情感體驗,對傳統戲曲舞臺進行重構,以新的形式對接新一代觀眾的審美需求。
除了表現手法,在題材選擇方面,從真實的歷史事件和現實生活中汲取靈感打開了戲曲創作的思路,讓吸引更多年輕觀眾成為可能。湖南省京劇保護傳承中心創排的《皿方罍》講述了流失海外的珍貴文物皿方罍三度現世,最終在多方努力下器蓋合一、回歸祖國的真實故事;浙江小百花越劇院推出的原創越劇《我的大觀園》,將古典名著《紅樓夢》進行了現代化改編,不僅保留了越劇婉約細膩的風格,還在劇本結構、音樂編排以及舞臺設計上進行了大膽創新,巧妙地融入了現代人對愛情、友情的理解,讓觀眾透過舞臺見眾生、見自己……符合時代發展和審美的創作,讓戲曲和年輕人越走越近。
戲幕起,人聲沸,百花齊放春滿梨園;戲幕落,人如醉,幕幕戲曲雋永悠長。戲曲之美,非只在其聲,亦在其形,更在其神。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欣賞聲腔之美與韻味,同時也更深切體悟戲曲所承載的深厚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唱念做打”的歷時和共時凝視中,分享共同的文化基因,與富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心理和藝術情趣形成共振。當下年輕人有著更加堅定的文化自信、更加強烈的文化自覺,傳統戲曲恰好契合了這種趨勢與需求,“唱”進了年輕人的心坎里,產生持久的共鳴和滋養。
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更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藝術媒介。一代代戲曲工作者接續傳承,歷久彌新的戲曲藝術不斷被挖掘、被看見,繽紛多彩的戲曲之美驚艷著年輕人,不同劇種共同彰顯的傳統文化之美深入人心,戲曲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在傳統與現代間架設起橋梁。
鑼鼓起風云,唱念透千鈞。戲曲之美的綻放,離不開傳承、創新與傳播三者的有機結合。步履不停,我們定能持續創造出更多新的優秀作品,讓傳統戲曲持續綻放時代新韻,帶給人們更多美的享受和心靈的滋養。
(作者:任 堃,系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教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