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5-01-07 08:54:01
原標題:跟著春節主題展提前過年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跟著春節主題展提前過年
來源:中國文化報
本報首席記者 王 彬 文/圖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1月7日(農歷十二月初八)是臘八節,按照春節傳統,此時家家戶戶熬臘八粥,準備過年。
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很多人預約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簡稱“中國非遺館”)過臘八節。北京市民陸欣回憶小時候,臘八臨近,母親就喊她去買干果,讓哥哥去剝豆、淘米,一樣一樣湊齊、洗凈,忙活半天煮出一鍋粥。“現在,生活節奏快了,很多人換成點外賣,臘八粥沒那么香了,更缺了一家人歡喜忙碌的熱鬧。”陸欣已連續兩天帶著小孫女來中國非遺館,希望這里濃郁的年味能讓孩子了解我國春節傳統習俗。
在“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之際,“過年——春節主題展”(簡稱“主題展”)日前在中國非遺館開幕,迎來如潮觀展人流。觀眾評價:“如同彩排過年,提前感受到年味了。”
排了近半小時的隊,觀眾丁穎甄和閨蜜得以拓印“石阡說春”主題雕版,收獲兩張“祝君好運”圖。小小儀式感里有真誠的祝福,她們還體驗了“打春牛”“搖春簽”,許愿新年順遂。
“媽媽,我沒見過這個,是搖著玩嗎?”
“這是一個非遺項目,你可以感受一下它的重量和手感。”來自浙江的沈吟帶著女兒來北京旅游,到中國非遺館參觀主題展。在她的鼓勵下,女兒拿起京西太平鼓開心地晃起來。
觀眾在主題展覽現場體驗寫“福”字
對于來自廣東廣州的李先生來說,廣州年味最盛處在“行花街”。看到主題展“辭舊迎新”單元內各色花卉滿布,他備受感動,當即拍照分享在家庭微信群中。
“灶,造也,創食物也。”祭灶是重要年俗。展區內的灶臺前,8歲的小姑娘霓霓有模有樣地拉起了風箱,往灶里填了兩根木頭,還現場教小朋友“請灶君”。
“我們專門在‘歡聚祝福’單元布置了年夜飯的場景,體現和樂融融、闔家團圓的春節寓意。”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黨委書記王晨陽介紹,主題展融入不同地區各具特色的節日習俗,還原百姓的生活場景,匯集300余件國家級和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相關作品,通過展覽展示和互動環節邀請人們回家過年。
“家訓”以對聯形式投影于墻面,一對來自北京市海淀區的老姐妹帶著兒孫來此“打卡”。“咔嚓”,一張有特殊意義的合影隨即拍出,將被洗成照片裝裱在相框中。
體驗課搬進主題展,北京市昌平區的小學生在年夜飯桌前“點起了菜”。帶隊的吳老師看到桌上精心搭配了各地年節佳肴,欣慰于孩子們能從中了解天南海北的美食、年俗。
每逢春節期間,走出家門,滿眼喜慶。主題展上,由“家”入“市”,別有風味。
灼灼華光中,位居“樂歲弦歌”單元中心位的“樂清首飾龍”,是長5米、寬2米、高3米,由4層樓閣組成的龍舟型花燈,龍身上有80余座亭臺樓閣、由綢緞制成的近300個古今人物,濃縮了《西游記》《白蛇傳》《封神榜》等經典故事,四周飾有精美絕倫的樂清細紋刻紙。
身著漢服的龍和錦邊拍照邊驚嘆:“聽講解員說這件作品集木工、油彩、紙扎、龍燈、刻紙等工藝于一體,技藝之精湛讓人震撼。”
展廳里,各地有代表性的非遺還“擺攤”,匯成“年集”如廟會。
山東展區內,楊家埠木版年畫、濰坊風箏、高密聶家莊泥塑等非遺項目的代表性作品和文創呈現濃郁地方特色。展區負責人郭佳怡忙著給觀眾找年畫。除門神、財神和灶神等傳統樣式外,新推出的“盤福蛇”最受歡迎,厚厚一摞沒幾天就售得只剩兩張,“楊家埠木版年畫已多次補貨。”她說。
“您再瞧,這幅‘增福增財神’年畫是清代版,已經有些褪色,不知制作它的木板還能用多久,格外珍貴呢。”郭佳怡抓住時機跟觀眾介紹年畫制作技藝,還會根據觀眾所選年畫主題提供懸掛位置建議。
年禮是屬于中國人的春節問候,含蓄、真摯,頗有講究。展覽上,山東、上海、浙江等多個展區都收到了觀眾的大量訂單,均附有寓意美好的定制需求。“正在趕制,年前一定寄到。”展區相關負責人承諾。
柳溝草編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韓六葉帶來的蛇形草編和新春簸箕供不應求。傳統的簸箕尺寸較大,象征辭舊迎新,現在被制成吉祥小擺件,微型簸箕配上小笤帚,造型可愛,尤其受小朋友喜愛。不停在編織的韓六葉也有自己的新年愿望:冬去春歸又一年,非遺融進人們美好生活,會越“活”越年輕。
展區一側,沉浸式的民俗表演引人流連。許多觀眾的心已跟著回到家鄉:春節,馬上就要到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