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5-01-07 08:52:01
原標題:探索留學生培養路徑 促進文化交流互鑒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探索留學生培養路徑 促進文化交流互鑒
來源:中國教育報
煙臺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與國際教育交流學院協同聯動,充分考慮來華留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實際需求,通過多維度路徑實踐探索,明確工作指導思想,統籌設計實施路徑,將地域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留學生教育,提升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能力,幫助其深入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同時,學院將當代中國發展的新理論、新實踐引入課堂,讓來華留學生在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能夠理解中國新發展理念。
積極整合各類資源
開設特色系列課程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立足專業特色,積極整合各類資源,通過課程體系建設、教材推廣使用、教學團隊培訓、課堂教學改革、課程資源開發建設、“第二課堂”實踐等多種途徑,在來華留學生中找到話語共情點和思想共鳴點,開設特色系列課程,以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等育人目標。學院在開發聽說讀寫語言技能類及文學文化課程的同時,也注重開發建設反映當代中國發展和價值理念的課程。學院修訂留學生培養方案,結合《理解當代中國》國際中文系列教材,為留學生開設3門“理解當代中國”特色課程,包括“理解當代中國(高級中文讀寫)”和“理解當代中國(高級中文聽說)”2門理論課以及1門“感知中國”實踐課,從中國智慧、中國實踐、國際解讀三重視角出發,對中國新發展理念進行系統全面的解讀。此外,依托外研社“理解當代中國”專題平臺的優秀教案、示范教學視頻等優質教學資源以及“理解當代中國”虛擬教研室的交流學習,扎實推進課程教案、課程補充視頻等配套教學資源的建設。同時,從國內外權威媒體的新聞報道、時事評論中收集更多案例素材,探索建設更多適合國際學生的教學案例庫以及補充相關主題閱讀材料等。
深化課堂教學改革
構建多元評價體系
學院充分考慮到中高級階段的漢語學習者不再滿足于單純地提高語言學習能力,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幫助留學生更全面地了解當代中國。一方面,在留學生原有的語言技能課程和文學文化課程中,根據主題內容及時更新補充反映當代中國新發展的素材和實例;另一方面,新增設的“理解當代中國”系列課程遵循教材本身“內容與語言相融合、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理解與表達相促進”的理念,通過多種教學形式,設計分析評述、交流討論、綜合口語、課堂匯報等豐富的課堂活動,充分利用各類教學載體,將“中國夢、鄉村振興、法治中國、綠色發展、科技創新、文化傳承、教育變革、‘一帶一路’”等內容創新融入課堂,學生在開展聽說讀寫語言活動的過程中可以直觀感知當代中國的發展成就和深層智慧,實現語言學習、文化學習與中國國情的有機融合,有效提升留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及思辨能力。此外,根據“理解當代中國”系列課程特點,采用課內課外雙重評價機制,建立“多元化過程評價+主題化終極考核”的評價方式,推動學生在學習與體驗中準確理解中國智慧的深刻內涵。
貫通開展實踐教育
拓展多元“第二課堂”
學院通過有計劃地組織留學生參加中國國情和文化體驗等活動,與群團組織、社區等積極合作,有效促進來華留學生與社會的正面良性互動,積極構建“‘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育”相互支撐的課堂教學與實踐教育貫通體系。首先,注重課程調研任務,結合不同教學主題,通過任務型教學模式,讓留學生完成采訪、調研、報告等綜合性語言活動。例如,在“中國夢”單元,學生設計采訪提綱,進行實地采訪,完成“他們眼中的中國夢”報道;在“鄉村振興之路”單元,學生根據鄉村調查實踐及查找資料,解讀中國鄉村振興的“密碼”;在“文化傳承與發展”單元,學生通過瀏覽“數字敦煌”以及閱讀《我心歸處是敦煌》,真正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意義和作用。其次,通過“感知中國”實踐課程,利用地域資源,學生走出課堂,走進所城里、養馬島、東炮臺,走進煙臺市博物館、螳螂拳傳承基地等,真實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當代中國現狀。最后,通過積極舉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活動,讓留學生體驗中國畫、中國書法、八段錦、篆刻、剪紙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幫助其深入探索不同地域文化特色和發展脈絡,提升其對中國文化的綜合認知水平。學院通過多層次的社會實踐及語言文化實踐活動,引導留學生在實際應用中提高中文水平,在實踐中更好地感知和理解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挖掘多元比賽資源
實現文化育人目標
學院教師積極指導留學生參與各類比賽,不斷拓展來華留學生的體驗面。一方面,通過舉辦不同形式的比賽,讓留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來自俄羅斯的學生雷特姆以《我眼中的黃河》為題,講述“黃河故事”,獲得“黃河灣”國際青年漢語大賽一等獎;來自越南的學生李芳草通過講述“王懿榮與甲骨文”的故事,在2023講好中國故事——來華留學生“對外文化貿易”人才選拔賽中獲得文化傳播活力獎,還通過朗誦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獲得2023年山東省中華經典誦讀大賽留學生組三等獎;來自韓國的學生尹智恩在山東省高校國際學生普通話大賽現場表演黃梅戲《女駙馬》獲一等獎……作為中國故事的體驗者,煙臺大學的留學生在參與比賽的過程中成為中國故事的傳播者,實現了中國故事與國際社會的有效連接。另一方面,根據學校留學生教學管理特點,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與國際教育交流學院聯合構建由任課教師及留學生辦公室共同參與的育人共同體,形成育人合力。
外國留學生是文化交流和跨文化傳播的“使者”,也是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力量。煙臺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協同國際教育交流學院通過課程建設、課堂教學、實踐教育及資源建設等多種途徑,精心培育了“精通中文、融通中外、知華友華”的優秀人才。未來,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將繼續加強相關教學設計研究,提升教育效果和質量,為來華留學生搭建融通中外的跨文化對話和交流空間,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互鑒。
(本文系2022年山東省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項目編號:Z2022042]階段性成果)
(徐小波)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