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7日訊 今天出版的《光明日報》在第九版頭條,以《山東高質量發展“綠”意濃》為題,點贊山東積極統籌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關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提速推進綠色低碳轉型,不斷匯聚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力量。
全文如下:
走進山東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山東水發勝動集團總裝車間,只見設備上下翻轉,曲軸、活塞、缸蓋等部件有序裝配,一條從零部件組裝成整機的完整生產線流暢運轉。
作為國家級燃氣內燃機裝備自主化研發制造基地,勝動集團從設計、試驗、裝配到測試全工藝過程,可實現全鏈條核心部件的自主研發和制造,一臺燃氣內燃機機組裝配出廠,需要歷經至少48000種零部件制作、2000余道細化生產工序。
“以前,從生產計劃下達到車間任務分解均為紙質單據或口頭指令運行,管理成本高、效率低,可追溯性差,還容易出錯。”勝動集團生產管理部副部長趙會忠說,MES系統將幾千份紙質材料的運轉演變為生產看板上的數字、圖表,實現了生產全流程管理、追蹤、追溯。
這是山東以數字科技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傳統產業進行數字化轉型的生動一幕。
山東積極統籌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關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提速推進綠色低碳轉型,不斷匯聚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力量。
在位于聊城臨清市潘莊鎮的山東藍宇精密軸承制造有限公司軸承高端裝備產業園,年產300萬套高精度紡織機專用軸承項目標準化生產車間寬敞明亮,一條條自動化流水線有條不紊地運轉,一臺臺電腦屏幕上顯示著設備參數,一套套做工精細的高端軸承源源不斷走下傳送帶。
“我們新上的全自動數字化生產線有效提高了產品品質,在生產過程中所有檢測點全部由檢測設備完成,有效解決了人為錯檢或漏檢行為,同時降低了20%的人工成本,提高了20%的生產效率。”該公司總經理林廣福介紹。
軸承被譽為機器的“關節”,在機械裝備領域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臨清作為山東省特色產業集群、省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現已成為全國五大軸承產業集聚區之一。近年來,當地搶抓山東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重大機遇,以催生新質生產力為目標,加快軸承產業園區化、數字化、品牌化、綠色化蝶變,全力打造國內最大、世界知名的千億級軸承智能制造產業集群。
能源是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領域。山東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以堅定決心、務實舉措加快能源結構優化調整。
威海市加快“核風光儲”新能源體系建設,能源結構不斷優化,成為全省率先集齊核、風、光、儲等清潔能源要素的城市。截至目前,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達到730.15萬千瓦,占全部發電裝機規模的70.4%,高于全省23.6個百分點。
據統計,山東省屬企業在光伏、風電、生物質、垃圾發電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領域累計裝機約1546萬千瓦,同比增加10%。煙臺市初步構建起“核風光氫儲LNG”新型能源體系,全市清潔能源裝機容量占比達57%、總量居全省首位,正在全力打造中國北方清潔能源中心。
2024年10月下旬,山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累計裝機達10642.6萬千瓦,占總裝機容量的46.9%,歷史性地超過煤電46.88%的占比,成為全省第一大電源類型,山東“一煤獨大”的能源結構得到了標志性扭轉。
眼下,在廣袤的齊魯大地上,經濟社會發展的底色“綠”意更濃,一幅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圖景正漸次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