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wǎng)·閃電新聞1月6日訊 今天出版的《人民日報》06版以《山東濟南攝影師劉福海——38年,用鏡頭定格黃河之美(守望)》為題,點贊山東濟南攝影師劉福海。文章指出,劉福海用鏡頭呈現(xiàn)了黃河沿岸風土人情的變遷,也記錄著經(jīng)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以下為報道全文。
山東濟南攝影師劉福海——
38年,用鏡頭定格黃河之美(守望)
劉福海的黃河攝影作品(局部)。受訪者供圖
“近了,近了!”劉福海身體伏在巖石上,眼睛緊貼相機,額頭沁出了汗珠。黃河水聲如萬馬奔騰,從石崖上飛瀉直下,忽地,跌入深潭,濺起巨大浪花,激起一團團水霧……劉福海屏住呼吸,“咔嚓咔嚓”,迅速按下快門,捕捉壺口瀑布的恢弘氣勢。
2024年,劉福海再一次來到壺口瀑布拍攝黃河。按下快門的那一刻,他的內(nèi)心依然激動不已。
年過七旬的劉福海家住山東濟南,是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藝術(shù)攝影學會會員。38年時間里,他追隨黃河的腳步從未停止,自黃河源頭出發(fā),至入海口山東東營,他拍下了幾萬張關于黃河的照片,僅壺口瀑布就去過40余次,每次往返近2000公里。
對黃河感興趣,源自劉福海的少年時期。“那時候,大家喜歡去黃河大壩上玩兒。”劉福海說,看著黃河滾滾向前,連綿不斷的浪花卷著泥漿跌宕起伏,給他帶來深深的震撼。
上世紀80年代,劉福海進入濟南一家汽車制造廠上班。1987年,為了給公司拍攝宣傳素材,他與同事背著行囊、長途跋涉,來到壺口瀑布拍攝黃河。“那時正值酷暑時節(jié),我們沿著黃河岸邊向壺口瀑布前進,忽然隱約聽到陣陣沉悶的轟鳴聲。”劉福海回憶,“那聲音由遠而近,越近越清晰,再走近,隱約看到遠處瀑布的輪廓,聲音如同列車呼嘯而過,我們都興奮得跳了起來。”
站在壺口瀑布前,眼前是黃河的氣勢磅礴,少年時的記憶涌上心頭。劉福海濕了眼眶:“這或許就是母親河的神奇力量。”
能不能讓更多人欣賞到黃河的美?返程路上,劉福海下定決心,要為黃河拍照。
拍出黃河之美不易,得先磨煉拍攝技能。劉福海查閱了大量關于黃河的攝影畫集,四處請教,構(gòu)圖、曝光、焦距、濾鏡……漸漸地,他摸索出自己的門道。
拍攝路上,劉福海曾陷入險境。有一次,為了找更好的拍攝機位,他光著腳走進黃河灘涂,沒想到陷進泥坑里,越想掙脫,陷得越深。“最后大半個身子陷了進去,我第一反應還是把相機舉高點,保護好里面的照片,畢竟太珍貴了。”劉福海說,幸虧同行的隊友將他救出,但他的腳底卻因被碎石劃破而感染,從此落下病根。
為何要去那么危險的地方?“多數(shù)人能夠到達的地方,拍出來的影像大同小異,很難再出奇出新。”劉福海說,“想要拍到不同尋常的黃河影像,只有找更特別的拍攝角度,去平常到不了的地方。”
2019年,劉福海出版了一本黃河主題攝影藝術(shù)作品集。翻閱畫冊,同一條河,千姿百態(tài),有的如毛發(fā),有的似泥漿,有的像絲綢;時而灑脫,時而豪邁,每張照片似乎都在講述不同的故事。“我想通過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展現(xiàn)黃河的澎湃和沿途各地的發(fā)展變化。”劉福海說。
劉福海用鏡頭呈現(xiàn)了黃河沿岸風土人情的變遷,也記錄著經(jīng)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你看,有的地方曾經(jīng)道路不暢,進出都很不方便。”劉福海一邊翻照片一邊說,“依托旅游業(yè),當?shù)乩习傩崭涣似饋恚R頭里也慢慢有了人流,再到如今人山人海的場景。這些都是真實可感的變化。”
2024年夏天,“黃河與尼羅河的文明對話”攝影展在中非民間論壇展出。為了參加這個攝影展,劉福海格外忙碌,奔赴各地繼續(xù)拍攝黃河照片。
在劉福海的工作室,陳列著各種各樣的攝影作品,湍流撞擊的瞬間被鏡頭定格、化作永恒,似無聲,卻又有聲。“我想繼續(xù)用鏡頭記錄黃河之美、講好黃河故事,一直拍下去。”劉福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