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山東頻道
2024-12-06 18:09:12
原標題:16市文化故事?|“藏”在魯西小城的世界文化遺產
來源:大眾新聞
原標題:16市文化故事?|“藏”在魯西小城的世界文化遺產
來源:大眾新聞
聊城市陽谷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水滸傳》中著名的“武松打虎”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2014年6月,歷經十年申遺,中國大運河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也讓“藏”在這座魯西小城數百年的大運河陽谷段、荊門上閘、荊門下閘、阿城上閘、阿城下閘被更多人知曉。
“大運河陽谷段也被稱為會通河陽谷段,始鑿于元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會通河陽谷段開通后,由于地勢落差大、水流難以控制,很多河段因水位淺而導致無法行船,于是在易斷流節點陸續修建了節制閘,以節制水流、調節水位,確保漕船運行通暢。”在陽谷縣張秋鎮的陽谷運河文化陳列館,陽谷縣文化館副館長楊風華說。
在張秋鎮上閘村,由青石壘砌的荊門上閘散發著歷史的厚重感。楊風華(上圖)介紹,這里曾被稱為荊門,所以這里修建的節制閘也被稱為荊門上、下閘。荊門上閘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明清曾重修。閘體由墩臺、石防墻、絞關石、鎮水獸等組成,石與石之間上下由鐵釘相穿、左右由燕尾形鐵扣相連,閘函南北長10米,東西寬約7米,閘底南北長27米;南距荊門上閘880米的荊門下閘始建于元大德三年(1299年),明清曾重修,與上閘構成一組復式船閘。閘體全部由青石砌筑而成,石與石之間用燕尾形鐵扣連接,形狀對稱、結構合理,石刻工藝精湛。閘函南北長12米,東西寬8米,金剛墻高度為6.75米,占地面積約3200平方米……
荊門上閘、荊門下閘、阿城上閘、阿城下閘是會通河階梯船閘的典型代表,具有極高的科學、歷史、藝術價值。為了做好相關保護管理工作,陽谷縣制定了《大運河遺產陽谷段保護管理辦法》,編制大運河陽谷段、七級運河古街、七級運河碼頭、鹽運司等保護利用規劃,并設立遺產碑、文物標志碑和保護界樁。
“大運河陽谷段河道及沿岸遺存較多。我們先后實施了荊門上、下閘保護修繕工程,阿城上、下閘保護修繕工程,陶城鋪閘、水門橋、張秋運河石橋保護修繕工程,阿城運司會館保護修繕工程,張秋碼頭、七級碼頭保護修繕工程,金堤閘至阿城下閘保護展示工程,七級運河古街保護修繕及環境整治工程,張秋山陜會館戲樓修繕工程,通過工程實施使河道水工設施遺存、沿岸附屬文物得到及時有效保護。”楊風華補充道,2014年6月,大運河陽谷段、荊門上閘、荊門下閘、阿城上閘、阿城下閘一段四點被錄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大眾新聞記者 孫亞飛 攝影 閆修晨 通訊員 史書濤 策劃 申紅 統籌 王菁華 李忠運 武宗義)
[ 責編:李伯璽 ]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