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新聞網
2025-02-14 15:06:02
原標題:過節吃到“撐”!青島近4000臺智能廢品回收設備春節前日均“收獲”上百噸
來源: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原標題:過節吃到“撐”!青島近4000臺智能廢品回收設備春節前日均“收獲”上百噸
來源: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春節過后,家在市北區勁松三路的蘇女士將積攢的禮品盒子和快遞紙箱打包,送往樓下的智能廢品分類回收箱,再加上以前的積累,在小程序上成功提現了20元。“雖然錢不多,但這些年有廢品就送到智能廢品分類回收箱已經成了習慣,也算是給垃圾分類做貢獻。”蘇女士說。這些年,原先走街串巷收廢品的商販越來越少,街頭的智能廢品分類回收箱越來越多。除了給居民提供了方便,智能廢品回收箱還起到了哪些作用?投送其中的廢品會被運往哪里?此外,智能回收設備進小區遭遇了哪些“門檻”?記者對此作了一番采訪。
“愛回收·愛分類”可回收物分揀中心內,經過分揀壓縮的廢品。
智能回收帶來方便
蘇女士處理家中廢舊物品的方式與她的父母截然不同。同樣是賣廢品,蘇女士習慣送往樓下的智能回收箱,而她的父母則會送到稍遠點的廢品回收站,那里的回收價格要高一些,代價是要走一段800米左右的路,還要穿過3個路口。
“有時父母會讓我把廢品攢下來送到他們那里,由他們裝上手拉車送往廢品回收站。我嫌麻煩,就推說家中沒有廢品。”蘇女士告訴記者,同樣是回收報紙,廢品回收站的價格是每斤0.6元,而樓下的智能回收箱則是每斤0.4元,但她圖的是方便快捷,并不計較具體的價格。“這等于給大家提供了不同的廢品處理途徑,只要能分類處理,讓生活中的廢品發揮余熱,目的就達到了。”蘇女士認為,只要能夠方便市民將廢品、垃圾分類,就是好的辦法。
小學生體驗“愛回收·愛分類”智能回收設備使用。
在城陽區正陽路上的一處小區,中學生小鄭將過年期間攢下來的廢舊物品送到了智能回收箱。“不用跑遠,樓下就是,而且都是智能稱重,非常方便。”小鄭告訴青島早報記者,能夠變廢為寶,還有錢拿,自己很愿意干這樣的“家務活”。
節前迎來投放高峰
交運北潔(青島)環境有限公司在市北區投放了1343臺智能回收設備,通過“格綠班”小程序投放、提現,極大方便了居民對廢舊物品的處理。
“春節前是廢品回收高峰,包裝盒、織物特別多。大家都在收拾家,一些禮品包裝盒、舊衣服會一股腦處理了,所以智能回收箱總是很快就裝滿了。”交運北潔(青島)環境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春節前10天的廢品投放比較集中,每天的投放量在15噸左右;春節假期每天平均投放量4噸。當智能回收箱裝滿后,回收箱上的紅色報警器會自動發出警報,通知收運車前來收運。在春節前廢品投放量比較大的情況下,公司增加收運頻次、提升收運效率,保證居民能夠順利投放。
截至1月底,萬物新生集團旗下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體系“愛回收·愛分類”,在青島投放了2551臺智能回收設備,分布地點涵蓋市南區、市北區、嶗山區、李滄區、城陽區、即墨區。春節前一段時間,“愛回收·愛分類”回收設備的廢品接收量大幅增加,平均每天在120噸左右。
“愛回收·愛分類”青島負責人王憲忠介紹,為滿足居民投放需求,工作人員加班加點實施收運,騰出空間接收,“當回收機接近滿倉狀態,后臺系統會根據實時運營狀態和車輛定位、交通狀況等信息,自動調度派單給最合適的清運員,并規劃好最優清運線路,保障回收機內的可回收物在滿倉半小時內及時清運。”
嶗山區居民萬先生對節前“愛回收·愛分類”的快速反應深有體會:“我在小年那天早上投放時,發現箱子快滿了,中午第二次投放時發現,箱子被清空后又收納了不少廢品。”
箱里廢品去哪兒了
“格綠班”和“愛回收·愛分類”的廢品智能回收系統,都是通過“互聯網+回收”的創新模式,提供數字化、智能化的可回收物回收服務,居民可通過社區內的智能回收機掃碼進行投放。智能回收機具備自動稱重能力,有的會根據投放的回收物重量給予用戶現金,有的則是提供相應積分,用戶后續可通過微信進行積分提現。
智能回收服務點在居民區成功推廣,只是構建可回收體系的第一步。要確保整個回收服務運轉規范、有序,還必須建立服務點—中轉站—分揀場的全鏈條收集、運輸、分揀、利用體系,實現閉環運行。交運北潔(青島)環境有限公司大院內建設了可回收分揀中心,收運車輛將廢品運回后,會在分揀中心內進行分揀、打包。分揀中心配備了打包機、分揀線、叉車、地磅等設備,并配備織物分揀設備,可對織物類可回收物進行細分作業。所有的廢品在分揀打包后,統一運輸到后端工廠進行回收利用。
“愛回收·愛分類”的末端分揀工廠位于城陽區。“可回收物經中轉運輸進入末端分揀工廠后,將被進一步精細化分揀。”王憲忠介紹,投放時,居民會按照“紙類”“金屬”“塑料”“織物”等分類投放,而進入分揀工廠后,所有可回收物會被精分成80個類目進行處置,經快速周轉后,最終“變廢為寶”。據介紹,“愛回收·愛分類”接收的可回收物在運輸過程中,會在包裹上附上唯一識別的二維碼,每次裝車、卸貨都會稱重掃碼,支持可回收物從源頭到銷售環節的全流程追溯。此外,“愛回收·愛分類”利用多種智能化手段做到了全流程數據可控,可以有效管理垃圾分類前端收集、中端收運及末端處置數據,量化分類成果。
截至1月底,“愛回收·愛分類”智能回收設備的注冊用戶已達到114.82萬人,運營至今累計回收廢舊物品12.55萬噸,減碳22.39萬噸。青島市的回收物品種類豐富,回收物品中紙類占比最高,達到48%,緊隨其后的是織物(30%)和塑料(15%),金屬和其他類目分別占5%和2%。智能回收設備方便了居民處理廢品,也起到了引導居民積極進行垃圾分類的作用。在更大的層面上,智能回收設備也讓垃圾分類和可回收物投放、收集有了詳細數據,這些數據不僅反映了居民對垃圾分類的認知和參與度,也為后續的垃圾處理和資源再利用以及城市管理提供了數據支持。
調查
智能回收設備
進小區遭遇“門檻”
島城7個區的智能回收設備加起來不到4000臺,這樣的分布密度并不算大。記者了解到,在有些居民小區根本見不到這些智能回收設備的蹤影。是什么原因讓這種科技感滿滿、便民惠民的設施“缺位”呢?記者采訪了解到,智能回收設備進小區遇到的阻力大多來自物業公司。
市北區一家物業公司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小區內如果沒有智能廢品分類回收箱,很多居民會把廢舊物品扔到垃圾箱中或者堆放在垃圾箱旁,小區保潔人員可以收集起來賣掉,每月能有幾百元的收入。一旦智能廢品分類回收箱進小區,那么保潔人員的收入就會降低。對此,一位業內人士認為,個別物業公司用這種方式拒絕智能回收設備進入小區,是在算“小賬”,實際上損害了小區居民的利益,也損害了保潔人員的權益,“物業公司應該為居民垃圾分類提供便捷,也不能用賣居民丟棄的廢品的錢來充當保潔人員的工資,這種做法屬于本末倒置。”
記者了解到,目前,青島各區市都在加大力度推進智能回收設備進小區這一利民惠民舉措。在市南區,“愛回收·愛分類”分類項目是該區創新招商打法而引進的新業態。實際上,在青島市層面,普及智能回收設備也是進行垃圾分類的一個重要抓手。2023年底,青島市“愛回收·愛分類”可回收物分揀中心在夏莊街道正式啟用時,城市管理部門、城陽區政府的相關負責人出席了儀式,從中可以看出政府部門對廢品回收分類的重視。
“在政府垃圾分類政策的指導下,‘愛回收·愛分類’將通過不斷優化運營模式,提升居民垃圾投放體驗,引導公眾養成良好的投放習慣,從而實現垃圾的減量和資源的循環再利用。”王憲忠介紹。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垃圾分類中來,將廢品變廢為寶。(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魏鈮邦 受訪者供圖)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