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晚報
2023-11-02 09:59:11
原標題:被黃河湮滅的山東古城
來源:齊魯晚報
原標題:被黃河湮滅的山東古城
來源:齊魯晚報
□張永紅
山東位于黃河下游,古老的黃河與山東有著不解之緣。千百年來,黃河在齊魯大地頻繁決口、改道,給沿黃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清代咸豐五年,黃河從河南蘭考銅瓦廂決口,奪大清河河道入海,才形成如今的黃河河道。
歷史上,山東曾有數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因黃河泛濫,被淹沒在泥沙之下,這就是冤句、南華、齊東和蒲臺。
冤句和南華是最早毀于黃河水患的山東古城。關于冤句和南華縣,有關歷史資料甚少。“冤句”是彎曲之意,即指河流彎曲。冤句又稱宛朐、宛句,秦朝即設縣,作為縣級行政區劃延續了1400多年,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千年古縣。
冤句故城址在今菏澤市西南約20公里的馬嶺崗一帶,轄區包括今東明縣大部和菏澤市牡丹區西部。金大定八年,黃河決口,冤句縣城毀于水患,其后冤句縣被廢置。但是,冤句縣城曾經相當繁華,其東門甕城墻長347米、外郭長234米、城墻高約七八米。冤句還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的故里,因而廣為人知。2015年,冤句故城被公布為山東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另一個較早毀于黃河水患的山東古縣是南華縣,于唐代天寶元年由原離狐縣改名而來,時屬曹州(今菏澤),轄區在今東明、鄄城和菏澤牡丹區交界處一帶。金大定八年黃河發生水患,南華和冤句同時“城圮于水”,后其轄區被并入東明縣。
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莊子在辭去漆園吏之職后,曾隱居于南華,后被詔封為南華真人,其著作《莊子》因此也被稱為《南華經》。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寫詩一首,表達對莊子的推崇:“萬古高風一子休,南華妙道幾時修。誰能造入公墻里,如上江邊望月樓。”南華縣也因莊子而聞名天下。
1942年9月,冀魯豫邊區政府曾在東明、菏澤兩縣接合部,重設南華縣抗日根據地,駐地就在今菏澤市牡丹區高莊鎮圈頭村。南華縣抗日根據地為魯西南抗日戰爭做出了重要貢獻。
1949年5月,南華縣被撤銷,如今這里仍然保留著部分以南華命名的地名,如菏澤市區有南華廣場、東明縣有南華公園。
齊東縣始設于元代憲宗二年,以位于大清河河畔的齊東鎮為基礎,劃鄒平、章丘各一部分設立齊東縣,隸屬濟南路。自設縣伊始,齊東縣一直隸屬于濟南路、濟南府,由于齊東縣經濟繁榮、商業發達,曾有“小濟南”的美稱。齊東縣城所在地齊東鎮,在今天的鄒平市臺子鎮舊城,因其地理位置優越,財繁物茂、商賈云集,是當時著名的水陸碼頭。齊東舊城規模宏大,東西長七華里、南北長六華里,東西門各有一座石質大牌坊。縣城中有文昌閣,也叫魁星樓,是為紀念元代狀元王文燁而建的,是當時的標志性建筑。歷史上,齊東名人輩出,如元代狀元王文燁、明代進士張夢鯨等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齊東縣因黃河而興,又因黃河而衰。清光緒十八年黃河再次發生洪災,河道南移,致使齊東縣城被淹,縣治被迫遷至東南方向的九戶鎮。由于失去水陸碼頭之利,加之戰亂不斷,齊東縣逐漸失去昔日繁華,變得風光不再。繁榮了600多年的齊東舊城,就這樣永遠湮沒于黃河灘涂之中。直到1958年,齊東縣建制被撤銷,其轄區分別劃歸鄒平和博興。如今,在青島等地仍有齊東路,為人們保留著這個千年古縣的點滴記憶。
位于黃河下游的蒲臺古城,是最晚被黃河淹沒的古城。
原蒲臺縣位于今濱州市境內。隋開皇十六年,因境內有古蒲臺,縣名改為蒲臺縣,屬渤海郡。后來蒲臺幾經興廢,直到金代明昌三年,縣治由隋朝故城(今濱城區北鎮)南遷到今濱州市濱城區南部的蒲湖附近。建縣初期,蒲臺轄區面積很大,基本上包括現在濱州市濱城區、沾化縣、利津縣的大部分區域和博興縣、東營市東營區的部分區域。
蒲臺古城城垣為土筑,高近三丈、周長三里多,護城河深一丈余、寬二丈,易守難攻。明初農民起義軍女領袖唐賽兒,即出生于蒲臺縣城西關。她率領起義軍連戰連捷,沉重打擊了明王朝的統治,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
由于黃河攜帶大量泥沙,黃河下游河床不斷淤積抬高,蒲臺古城地勢日趨降低,成了一處險要盆地。1950年蒲臺縣治遷到黃河南岸的小營,1956年山東行政區劃大調整,蒲臺縣治被撤銷。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當地政府于1965年將蒲城內居民陸續遷出安置,蒲城最終變成了一座空城。
1976年8月底,黃河下游發生特大洪水,蒲城被洪水淹沒,變為一片澤國。六年后,當地政府將這里改建為水庫,取名為“蒲城水庫”。由于水面浩大,后改稱為“蒲湖”。后來經過多次改建擴建,形成了今天集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綜合性城市風景區。
如今,當人們在千頃碧波的湖畔流連忘返時,能否想到在這波光粼粼、碧波浩渺的湖面之下,沉睡著一座充滿滄桑的古城呢?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