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5-04-13 14:06:04
原標題:時代浪潮下,平面設計的疊加與生長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時代浪潮下,平面設計的疊加與生長
來源:中國文化報
本報記者 李亦奕
當下,平面設計有著極高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它不僅是視覺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國家形象塑造與文化傳播的關鍵力量。如何進一步激發設計工作者的創新活力,講好中國故事,熔鑄民族精神,塑造國家形象?
近日,第二屆全國平面設計作品展覽在吉林藝術學院開幕。本次活動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和吉林藝術學院聯合主辦,共收到全國高校、設計機構及獨立設計師的投稿作品2060件。經過初評、復評,最終評選出233件具有代表性的入選作品,涵蓋標志和視覺形象設計、字體設計、海報設計、包裝設計、文創設計及跨界設計等多個領域,集中呈現了中國平面設計領域的創新成果和前沿創作,其中不乏緊緊圍繞國家和社會需求而創作、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優秀作品。
中國美術學院視覺傳播學院視覺與文化所副所長吳煒晨的作品《Keep Growing——2023中國國際海報雙年展視覺形象系統設計》以“浪潮”為主題,將歷年入選海報組合成動態浪潮形態,象征設計思想的碰撞與傳播。在吳煒晨看來,海報設計中,疊加與生長不僅是視覺表現方式,更是一種文化態度——不斷適應、變革、融合,既要融入當代特質,又要守住東方美學的根系,讓傳統藝術通過物質疊加展現時空演進,讓文化厚度在層積中生發新意。
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行任務標識 曹傲冬
山東工藝美院視覺傳達設計學院副院長張培源的作品《濕地公約A2初評版式》以中國傳統的玉璧為造型,寓意地球萬物和諧,內嵌江豚、麋鹿、揚子鱷、朱鹮四種生活在中國濕地的珍稀瀕危動物形象和人臉輪廓,在設計上使用連貫曲折的線條,勾勒出人與動植物簡約生動的造型,串聯的形象圍成了濕地生物賴以生存的空間,意在表達濕地環境、人與動植物和諧共生的關系。藍、綠、橙等顏色的使用,和諧共融,給人親近自然的同時,呈現出濕地生態生機勃勃的畫面。標志正下方用印章形式呈現了我國首次承辦《濕地公約》締約方大會的舉辦地武漢。
劉兵迎和郝琮創作的《土物再生》源自“土物再生計劃”,這是針對太行山脈農特產品、民間非遺等再設計的一項公益項目,旨在通過此計劃喚醒非遺活力、加速農特產品品牌化,助力鄉村振興。作品中的文字形態似一粒粒破土而出的種子,似林鳥、田蛙、河蟹、瓜藤,似瓦礫、籬笆、藤椅、簸箕,這是鄉村土物獨有的“密語”,是肥田沃土對萬物生長的期許、巍巍太行對古村鄉野無聲的眷戀,更是一種鄉土文化的重構與再生。
荊偉的作品《云岡微笑》以周歷的形式,展示了云岡石窟中54尊藝術感十足、微笑動人的塑像,每件作品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魅力。每周一頁展示一張高清造像大圖,搭配一頁霧紗紙。日歷信息和造像講解文字巧妙地印在霧紗紙上,并覆在主頁上,形成朦朧透視的效果,周歷的外盒采用有顆粒感的彩陶紙,手感獨特,封殼還采用了浮雕工藝,凹凸之間仿佛能觸摸到千年前的工匠精神。顯然,這已經不僅是一本日歷,更是一份藝術的享受和文化的傳承。
中國京劇旦角人物形象招貼 田智文
此外,曹傲冬的《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行任務標識》、王濱的《金陵新二十四景》、張浩的《昊格KTK高定字體家族》等作品都讓人印象深刻。吉林藝術學院學生金鈺杰觀展后說:“設計展讓我很受震撼,這些作品無論是設計思維還是視覺呈現,都展現出了極高的水準,能夠進一步感受到平面設計正在向多元化和跨學科方向發展?!?/p>
中國美術家協會平面設計藝委會主任、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韓緒表示,平面設計是設計板塊中跨度最廣、融入社會生活最深的設計品類之一。文化與商業、高雅與通俗、平面設計都能夠兼顧。平面設計工作者善于用符號來實現跨語言的交流,僅用字里行間的毫微距離來調節人們閱讀的舒適和愉悅。平面設計一直就是生產力,本次展覽的舉辦意在證明設計藝術的價值,堅定走自己應有的道路。
云岡微笑 荊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