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3-04-26 09:06:04
原標題:文化觀察丨好大一棵蔥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原標題:文化觀察丨好大一棵蔥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我國早期文獻中的“蔥”,只是山地間分布零散的野蔥,柔弱細小,遇風就倒。而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的章丘大蔥,如今已平均“身高”1.8米,成為調侃“人不如大蔥高”的底氣——
好大一棵蔥
□本報記者 王臻儒 段婷婷
世界糧農組織2019年統計數據顯示,中國蔥產量約占全球的25%;在中國數千年的“蔥史”中,山東占據最重要的位置。而我省之蔥,則以章丘大蔥為“最”。章丘大蔥栽培系統于2017年成功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
兩千多年前,“蔥”第一次出現在我國文獻中。《山海經》記載:“北單之山,無草木,多蔥韭。”《詩經》中也出現了“青謂之蔥”。早期文獻中的“蔥”,還是山地間分布零散的野蔥,柔弱細小,遇風就倒。繁衍至今的章丘大蔥,平均“身高”1.8米,高者可達兩米,成為調侃“人不如大蔥高”的底氣。
好山好水好蔥
各式各樣的品種中,章丘大蔥當數“蔥中之王”。在濟南市章丘區繡惠街道王金村,沿著山路登上女郎山,放眼望去盡是連綿不斷的蔥地。女郎山方圓一千多畝土地,目前已被認定為章丘大蔥核心種植區。這里出產的大蔥不僅是章丘特產,也是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
大蔥原產于我國西部和中亞高山地區,在山東的種植歷史,可追溯至兩千七百年前。《管子》記載,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北伐至山戎(今河北省北部)時,冬蔥作為戰利品被帶回齊國,并“布子天下”。冬蔥及其后代,就是現在山東人民常見的大蔥。《漢書·龔遂傳》中,渤海太守“勸民務農桑,令口種五十本蔥”。種蔥,成了魯北地區的一道政令,融入當地百姓的日常生產。歷朝歷代,在類似的政令號召下,大蔥在山東地區得以大規模種植。
然而,具體到女郎山的農業活動,當時并無史料記載。章丘文史研究專家翟伯成認為,雖無明文記載,但章丘人民種植大蔥的歷史,早在兩千年前就已徐徐展開。章丘的雛形,是漢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劉安所建的陽丘古國。陽丘國所在地,正是今天的章丘區繡惠街道回村南部、女郎山腳下。隨著絲綢之路貫通,當時的陽丘人與西域商人展開了密切的商業往來,蔥種從西域引入章丘,在女郎山下代代相傳。
章丘大蔥因“高、大、脆、白、甜”的特質,贏得食客好評。不論生吃或是烹調,都能發揮出大蔥獨有的美味。例如,北京烤鴨店偏愛以章丘大蔥作烤鴨伴侶,難有替代品。
女郎山出產的大蔥,為何有如此魅力?“依山鋪展開的地形,讓這片區域形成了獨特的小氣候,尤其適合大蔥種植。”章丘區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張會玲介紹,女郎山的自然環境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好山好水,成為孕育好蔥的寶地。
女郎山的土地,土質透氣,保水保肥,被當地人民親切地稱為“油餅地”“鯉魚腰”。在章丘全境,富硒土地多達五十余萬畝。此外,章丘當地泉水資源豐富,既有匯聚百脈諸泉的繡江河,又有“一泉成河”的墨泉。
“世界第一高”怎樣長成
十月,是女郎山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候。除了迎接大蔥的豐收,社會各界都密切關注“蔥狀元”的誕生。王金村大蔥種植戶苗發勇種蔥33年,是去年最新一屆“蔥狀元”。2020年,苗發勇憑借一棵長達2.532米的蔥王,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我從20歲就開始跟著父親種植大蔥。從我爺爺那一輩開始,就想種出最高的大蔥。”苗發勇說。問及“蔥狀元”誕生的過程,苗發勇歸功于女郎山的自然條件,“得益于這片好山好水。”章丘氣候四季分明,女郎山水土豐沃,對于喜冷耐旱的大蔥而言,這里是生長的“天堂”。蔥農向來不擔心大蔥的物候,對他們而言,最重要的工作是培土和育種。
元代山東人王禎在《農書》中提出:“(蔥)先以小畦種,移栽,卻作溝垅,糞而壅,俱成大蔥,皆高尺許,白亦如之,宿根在地,來春并得作種,移栽之。”從苗發勇的耕作方式中,仍可見傳統種蔥方式留下的印記。
大蔥十月撒種,經過冬天的蟄伏和來年春天的蘇醒,五六月,蔥苗便從苗地移栽到大田中,經過兩個月的緩苗期后,迎來生長盛期。在這期間,苗發勇的經驗是“高開溝,深培土”。在當地人看來,一棵大蔥品相好不好,要看外皮的手感,以表皮溝壑縱橫者為佳。“溝壑都是深埋地下,受泥土擠壓而形成的。”每年開溝移栽之后,生長期內要進行五到六次人工培土,遠多于其他品種的平均培土次數。
“大蔥本是綠色,埋在土里見不到陽光,才會‘褪’成白色。”張會玲解釋,章丘大蔥之所以長得壯、蔥白多,正是因為蔥農在蔥苗周邊堆高土壤,讓大蔥的更多部分得以埋于土下,受到泥土磋磨的同時,避免太陽直曬。越堆越高的土壤,讓大蔥保持挺拔的身姿,向上生長。章丘大蔥的蔥白能達到50厘米以上。
每年秋季大蔥收獲時,蔥農會留存優質大蔥,“切蔥”后,移栽于育種田中,經過抽薹、開花,結出蔥種,來年作為蔥苗培育后,再度結出種子,“種二代”才會大規模用于大蔥種植。這個過程耗時長,成本高,五百斤大蔥只能打出一斤蔥種。但是,經過提純復壯后,大蔥的性狀越來越優良。幾十年來,苗發勇等蔥農一直堅持以傳統方式提純復壯,年復一年。
“大蔥屬雜交,若不經過提純,種子會自然退化,種出的蔥大概率會‘體弱多病’。章丘大蔥的品質一年比一年優秀,離不開一代代蔥農堅持提純復壯。”張會玲表示。如今,“血統純正”的“大梧桐”“氣煞風”成為章丘大蔥的主要品種,“大梧桐”高大粗壯,“氣煞風”抗倒伏能力強,在抗病抗災方面都表現優異。
走進正處于休整期的農田中,一旁的電子屏正實時顯示風力、氣溫,另一邊的電動吸蟲器也已經捕捉到了很多蠅蟲。“利用風力吸蟲,極大降低了農藥的用量。”張會玲介紹。相比祖輩純粹依靠雙手的種植方式,章丘大蔥的“純手工種植”有了新釋義——借助農業技術的發展,實現綠色、可持續的手工種植,也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也是章丘大蔥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底氣和信心所在。”
傳統與現代的碰撞
“正常年份,一畝地能產一萬斤大蔥。”苗發勇的20畝蔥地,一年能帶來幾十萬元的收入。“比出去打工強。”苗發勇黝黑的臉上笑出了魚尾紋。在女郎山,有一批像苗發勇一樣的農民,世代守著這片土地,將自己對農業的理解、對土地的感情,投入大蔥種植中。大蔥也給予他們豐厚的回報。
除了這1000畝的核心區,周邊棗園、寧家埠、龍山等7個街道已經形成了11萬畝的章丘大蔥區域。
初春時節,在女郎山的蔥地里,蔥苗經過一個冬天的蟄伏,剛剛進入生長期。但在位于棗園街道的中科思勰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濟南)有限公司,章丘大蔥卻在熱銷。
傳統章丘大蔥一年只有一季集中上市,供應不穩,很難在供應鏈中占優。近年來,章丘區開展了大蔥良種繁育、工廠化育苗、四季種植茬口選擇等系列配套技術研究,實現了章丘大蔥四季種植。
“2021年,我流轉土地500余畝,種植四季蔥,全程采用機械化種植。”中科思勰董事長解國棟是返鄉創業的青年。與苗發勇不同,解國棟一身西裝筆挺,公司成立僅2年,產業園區已經達到800畝。“我們還在探索大蔥深加工,蔥油、蔥醬及蔥料汁等產品已經量產。”解國棟介紹,園區實現了大蔥育苗、種植、深加工的全產業鏈生態。
苗發勇和解國棟,一個堅守傳統,一個走現代化產業道路,他們都是章丘大蔥的未來。作為農業文化遺產,章丘大蔥不僅是農耕文明的結晶,更是當地老百姓賴以生存的手段。
深挖章丘大蔥的文化旅游價值。“為了提高大蔥知名度和美譽度,章丘已經連續舉辦20屆大蔥文化旅游節,開發了7條大蔥主題旅游線路。”張會玲介紹,章丘已建設了女郎山蔥嶺郊野公園、王金村旅游接待中心、章丘大蔥精品館和文化博物館等載體,同時還開發了蔥小白、蔥小玉玩偶等一批有顏值、有特色、可落地的大蔥文創產品近200件,促進農文旅結合,推動三產融合發展,不斷拓寬“章丘大蔥+”跨界空間。如今,章丘大蔥品牌價值已達52.91億元。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