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5-01-27 08:44:01
原標題:莊子的“天籟”與“天弢”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莊子的“天籟”與“天弢”
來源:光明日報
“天籟”與“天弢”作為莊子哲學思想中的獨特概念,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內涵和人生智慧。
“天籟”在《莊子·齊物論》中兩次被提及,第一次出現的語境是: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汝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第二次出現是在同篇中顏成子游聽聞南郭子綦有關地籟的描述后,接著問道:“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南郭子綦回答說:“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其中的“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汝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暗示了天籟是一種超越人籟、地籟的存在。人籟是人為的音樂,地籟是大地所發出的各種聲音,而天籟則難以用常規的聽覺去感知和理解,它超越了人類的認知和感官范疇。這種超越性使得天籟成為一種神秘、高深的存在,從而引發人們對未知和超越的思考。莊子通過對風使萬竅發聲的描述,展現了自然界中各種聲音相互呼應、相互交織的景象。盡管聲音各不相同,但在自然的環境中卻能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整體的和諧狀態。
以上是《莊子》中對“天籟”的直接闡述。莊子強調了天、地、人三籟的區別與作用:雖然三籟的形狀、聲音千差萬別,如自然界的風聲、雨聲、鳥鳴聲等各種聲音,猶如萬花筒一般,它們都是自然而然產生的,并非由某種外在力量刻意安排。天籟雖然無形無相,卻是世間一切萬有的主宰,自然萬物都應順應自然規律,不應人為加以干預。人籟是人類基于自己的認知和意圖所產生的聲音,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和局限性。而天籟則超越了人類的認知范疇,提醒人們要意識到自己的渺小和無知,不斷突破自我認知的局限,去探索更廣闊的世界和更深層的真理。
莊子“天籟”概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引導人類反思自身的認知局限。此后的學者對此進行了多方引申和解讀。西晉郭象認為莊子的天籟是眾竅、比竹等與有生之類共同形成的整體狀態,強調了自然萬物相互作用、自然形成的觀點。唐代成玄英解釋為“物皆自得之耳”,也突出了事物自然自得的狀態,進一步闡釋了自然無為的思想。張默生先生認為天籟為“無聲之聲,而又為眾聲之所出”。“無聲之聲”體現了天籟的超越性,它不是普通的聲音,而是一種超越了聲音表象的存在,是所有聲音的根源和本質。馮友蘭先生更認為“‘地籟’和‘人籟’一起,又組成‘天籟’”,從整體的角度將人籟、地籟和天籟看作一個統一的整體,強調了宇宙萬物的相互聯系和統一性。陳鼓應教授認為天籟是各物因其各自的自然狀態而自鳴,同樣強調了事物的自然狀態和自我驅動,并提出“三籟”都是天地間自然的聲響,它們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世界,體現了宇宙的和諧統一。學者們對“天籟”的這些解釋,都反映了天籟所象征的宇宙和諧統一的哲學意義,雖然解釋各有側重,但都圍繞著天籟的超越性、自然性、根源性等方面展開,豐富了莊子“天籟”的內涵和意義。
“天弢”這一概念是莊子在《知北游》中提到的:“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解其天弢,墮其天袠,紛乎宛乎,魂魄將往,乃身從之,乃大歸乎!”莊子認為“天弢”是天然的束縛,并非指具體的繩索捆綁,而是一種從自然角度對人的無形限制或約束。它可能包括人在自然世界中所受到的各種與生俱來的限制,比如人的生死、欲望和情感對人的牽制等,這些約束都是人無法擺脫的天然存在。現代一些學者認為,“天弢”反映了莊子對人類困境的深刻洞察。人類處于自然界之中,必然受到自然規律、生命的有限性等因素的制約,這些制約構成了“天弢”。“解其天弢”的提出,表達了莊子的一種對擺脫天然束縛、追求自由和回歸本真的向往。唐代成玄英在對《莊子》進行解釋時,就將“天弢”的“弢”解釋為“囊藏”,認為天然的束縛就像一個無形的囊袋一樣,把人包裹在內。這種解釋進一步強調了“天弢”對人的一種籠罩性和包裹性的限制作用。
《齊物論》中“天籟”體現出的是自然無為、和諧統一的狀態:“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強調了萬物自然發聲,沒有主宰者,是一種自然之美與和諧。雖未明確提及“天弢”,但從其整體思想即可推及二者的關系,《齊物論》強調消除是非、彼此之分,追求一種超越人為判斷的境界。這與“天弢”所代表的自然束縛及對人類局限性的揭示相呼應,人們在執著于各種是非判斷時,就如同被“天弢”束縛,而只有放下這些執著,回歸到如“天籟”般自然無為的狀態,才能超越束縛、實現心靈的自由與和諧統一。在《齊物論》的語境下,“天籟”為人們提供了理想的自然境界目標,而“天弢”則提醒人們認識到自身被束縛的現狀,促使人們努力向“天籟”的境界邁進,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引導人們回歸本真。因此,“天籟”與“天弢”在莊子的哲學思想中有著緊密的關系。一方面,兩者相互依存。“天籟”代表自然之音,是宇宙萬物自然而然的發聲,象征著自然的和諧與自由;“天弢”代表自然的束縛或約束,象征著人類在自然面前的局限性。只有認識到“天弢”的存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追求“天籟”的境界。同時,“天籟”的境界也為人們超越“天弢”提供了方向和動力。另一方面,它們的共同指向都是回歸本真。“天籟”是自然的本真之音,“天弢”則提醒人們擺脫人為的束縛、回歸自然的本真狀態。通過對“天籟”的追求和對“天弢”的超越,人們可以實現心靈的自由和解脫,回歸到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本真狀態。
莊子的“天籟”與“天弢”對后世尤其是魏晉玄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一,莊子的“天籟”所代表的自然之音、自然無為的狀態,成為魏晉玄學自然觀的重要思想來源。玄學思想家們崇尚自然,強調順應自然而生活,追求一種超越人為束縛、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境界,正是“天籟”所體現的宇宙萬物自然而然的和諧。如嵇康提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強調擺脫儒家名教的束縛,回歸自然本性。這種對自然的崇尚,與莊子“天籟”所蘊含的自然無為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其二,莊子的“天弢”揭示了人類的局限性和被束縛的狀態,對魏晉玄學思想家們的人生態度產生了重要影響。在魏晉時期動蕩的社會背景下,人們深感人生的無常和自身的渺小。玄學思想家們借鑒莊子的“天弢”思想,認識到人類在自然和命運面前的局限性,從而采取一種超脫、豁達的人生態度。他們不再過分執著于功名利祿和世俗的榮辱,而是追求內心的寧靜和自由。如阮籍、劉伶等竹林七賢,以放浪形骸的行為表達對世俗束縛的反抗,追求一種超越“天弢”的自由人生。其三,莊子的“天籟”所體現的自然和諧之美,深刻影響了魏晉玄學思想家們的審美觀念。魏晉藝術家們追求自然、質樸、簡約的審美風格,強調藝術作品應體現自然之美和內在的精神氣質。如王羲之的書法、顧愷之的繪畫,都注重自然神韻的展現和個人情感的抒發,與“天籟”所代表的自然之美相契合。同時,玄學思想家們對自然美的崇尚也影響了當時的文學創作,如陶淵明的田園詩,以自然質樸的語言描繪田園風光,表達對自然生活“天籟”之美的向往。其四,“天籟”與“天弢”所蘊含的深刻哲學思辨,為魏晉玄學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玄學思想家們在探討有無、本末、名實等哲學問題時,均借鑒莊子的哲學思維方式,通過辨析概念、邏輯推理等方法,試圖揭示事物的本質和宇宙的真理。如王弼的“貴無”思想,強調以無為本、有無相生,與莊子對道的超越性和自然無為的論述有相似之處。莊子的“天籟”與“天弢”所引發的對自然、人生和宇宙的思考,豐富了魏晉玄學的哲學內涵,推動了中國傳統哲學思辨的發展。
(作者:張俊華 陳虎,分別系山東財經大學教授、中華書局編審)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