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2024-12-30 08:31:12
原標題:促技術落地見效 為穩糧保供護航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促技術落地見效 為穩糧保供護航
來源:農民日報
從綠意盎然的稻麥千重浪,到果實累累的蔬果滿園香,每一寸土地都承載著技術革新的希望與力量。在新時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浪潮中,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作為連接農業科技與田間地頭的“橋梁”,在深化創新引領、提升服務效能、忠實履行主責主業等方面,涌現出了一系列實踐經驗和創新做法,不僅有效促進了農業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應用,也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創新機制 提升服務效能
近年來,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領域不斷推進機制與方法的革新,激發農業生產的內生動力,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活力,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為農民增產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搭建全國首個農業技術需求精準對接服務公益性平臺——“農友圈”微信小程序。“通過‘農友圈’這個平臺,可以精準對接農戶實際生產需求,快速安排農技服務員解決問題。”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工作人員介紹,該平臺通過匯聚全省涉農科研院校、農技推廣機構、社會化服務組織各級技術力量資源,借助互聯網技術,采用“一鍵下單”模式,將農業科技服務與農業生產者的需求精準對接,切實打通科技進村入戶“最后一公里”。
“《農技大課堂》授課內容是根據當前關鍵農事和農民需求安排的,真正是我們用得上的實用技術,學習地點不受限制,有不懂的地方還可以留言提問,專家線上為大家答疑解惑。”湖南省石門縣豐瑞樂家庭農場負責人黃云華說。
黃云華口中說的《農技大課堂》是湖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組織的農民培訓。湖南省農技推廣總站站長彭向陽介紹,針對傳統農技推廣中存在的信息傳遞不及時、覆蓋面有限等問題,湖南積極探索“互聯網+”農技推廣服務,為農業技術的傳播與應用注入了新活力。
“從耕作、播種,到灌溉、施肥、用藥等,每個環節都有區域農業服務中心農技人員指導,讓我回歸鄉野、扎根農村的信心更足了。”江蘇省海安市李堡鎮可新家庭農場負責人仲小磊說。海安深入推進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改革,成立五大區域農業服務中心,重點圍繞農業優勢主導產業,打造農業技術推廣新陣地,以“微改革”撬動大服務,不斷滿足廣大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需求、新期盼。
海安跳出“每個鎮(街道)設立農技站”的慣性思維,創新組建五大區域農業服務中心,每個中心配備6至7名農技人員,服務2至3個鎮(街道)。根據不同區域自然特征、服務半徑以及產業發展需要,科學合理布局,提供更精準、更有針對性的服務,充分釋放農業技術服務管理效能。據介紹,區域農業服務中心聚焦廣大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急需的新裝備、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等,多渠道、多形式開展各類技術培訓、技術宣傳、監測調查和試驗示范,實現了“全天候”“一站式”的農業技術服務,助力糧食穩產高產、農民穩步增收。
技術集成 匯聚科技力量
在農業現代化的征途中,技術集成創新正成為農業技術推廣的新常態,匯聚起前所未有的科技力量,為傳統農業插上智慧的翅膀。玉米是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推技術、提單產”一直是玉米種植亟須解決的重大難題。為此,內蒙古率先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與研究員李少昆及其團隊共同組成專家組,在全區重點示范推廣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周文彬介紹,李少昆團隊研發的玉米密植滴灌高產技術在內蒙古通遼市等多個旗縣進行大面積示范種植,2022年示范推廣超過100萬畝,輻射帶動200多萬畝,并創造了北方玉米主產區千畝示范田和萬畝示范田的高產紀錄。
農業科技是農業發展的第一推動力,是實現農業增長方式轉變的根本途徑。“土地還是那片土地,良種良法配套后,馬鈴薯產量實現新高。以前我們這馬鈴薯畝產是5000斤到6000斤,自從膜下滴灌項目實施后,這里的畝產達到了8000斤以上。”青海省湟中區諾嘉家庭農場負責人楊生盛高興地分享著新技術、新模式帶來的新變化。
據悉,湟中區根據不同地區氣候特點、水資源現狀、農業種植方式及技術要求,開展馬鈴薯水肥一體化技術試驗示范,走出了一條技術集成配套、生態綠色循環的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子。
打開手機,點開相關App,農田氣溫、濕度、蟲情、土壤墑情等數據便可實時呈現。農戶只需動動手指,就能掌握莊稼生長情況。如今,在農業大縣山東省陽谷縣,這樣的場景越來越常見。
農機與農技的融合,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陽谷縣圍繞“穩面積、提單產、優品質、強價值”的思路,以“機、技”融合為突破點,集成推廣小麥、玉米“全環節”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打造“陽谷綠色農業發展模式”,持續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全縣糧食生產能力穩定在16億斤以上,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實現糧食大面積單產提升。
防災減災 保障糧食安全
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對于建設農業強國至關重要。在自然災害頻發、氣候變化加劇的當下,需要強化科技支撐能力,構建智能精準的農業防災減災救災體系,農技推廣體系為糧食豐收筑起堅實的防線。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減少糧食損耗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重慶市各級農技部門在面對洪澇災害時,積極投入“防汛抗旱兩線作戰保秋糧豐收”行動,最大限度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打贏了“龍口奪糧”保衛戰。“為了指導農戶加強災后農業生產,開州區農業農村委通過微信群、公眾號、短信等方式,第一時間發布了《農業防災減災技術要點》,并牽頭組建了12個區級農業技術指導組、40個鄉鎮農服中心技術員組成的農業防災減災技術指導工作隊,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民開挖排水溝、扶正倒扶農作物、培土護根等。”重慶市開州區農業農村委糧油科負責人說。
“在今年集中強降雨期間,我們聯合空間數據應用技術支撐單位,使用‘衛星遙感+AI智能識別’技術,動態識別重點受災區域的水情變化情況。”安徽省六安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工作人員介紹,災情發生以后,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使用多臺無人機對受災區域采集高精度的農作物補改種影像和傳感器數據,及時發現農業災后恢復生產中的問題,并對落實災害恢復生產落實情況進行監測,為保障農業生產安全和農民增收奠定堅實基礎。
農作物病蟲草害是我國的主要農業災害之一,它具有種類多、影響大,并時常暴發成災的特點,其發生范圍和嚴重程度對農業生產常造成重大損失。為了防治病蟲草鼠害對農田的影響,“建立29個病蟲智能監測點,開展農作物病蟲草鼠害防治面積390萬畝次,挽回損失3.7億噸以上。”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負責人表示,該區采取推動病蟲監測智能化建設、推廣應用“數字+農業技術”防災減災平臺等一系列舉措,有效保障全區農業生產安全,使農業防災減災工作邁向更加高效、智能的新階段,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