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政協報
2024-12-24 22:56:12
原標題:最后的“挑山工”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最后的“挑山工”
來源:人民政協報
“在我的創作生涯中,有一種精神,一種力量,是與挑山工聯系在一起的,它已注入我的血液和靈魂……”
30年前,馮驥才的散文《挑山工》先后入選中小學語文課本。挑山工腳踏實地堅韌不拔的攀登精神深深感染了一代代青少年,迄今已有將近3億人讀過這篇文章,馮驥才也被泰山市授予“榮譽市民”稱號。
30年,對散文《挑山工》來說,是一種紀念;對馮驥才來說,則是一種非物質文化的回望與升華。
“在泰山上,到處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們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擔,扁擔兩頭的繩子掛著沉甸甸的貨物……”
馮驥才的散文《挑山工》這樣描述道。是怎樣一種機緣促使他拿起筆,將挑山工的形象寫進作品中呢?
那是20世紀60年代,馮驥才帶學生到泰山寫生,在山上住了半個月。臨走時,他與同行者在山溝里撿了些泰山石,放在行李里,下山時搬不動,正巧遇到兩位山里姑娘,其中一個20多歲,生得濃眉大眼,臉頰紅紅的,手里提著一條扁擔。
“姑娘,能幫我們把行李挑下山嗎?”馮驥才上前打招呼說。
“可以呀!”姑娘爽快作答。
“多少錢?”
“一塊兩毛錢。”
條件談妥后,姑娘當即將行李挑上肩頭,沿著蜿蜒的山路輕盈而下,反將邊下山邊觀景的馮驥才他們甩在了身后;姑娘還不時停下腳步,坐在山下的石凳上等候他們。至后來,姑娘干脆沒了蹤影。馮驥才一直追到泰安火車站,才看到姑娘正佇立站前,不住地擦汗,朝他們招手呢!
《挑山工》中描寫的挑山工,也是有生活原型的。他個子不高,皮膚黑黑的,長得很精神。與之前遇到的姑娘一樣,他也是健步如飛,經常不知不覺便從你身邊超過去了。馮驥才很奇怪,因為從泰山腳下到南天門,崎嶇山路長達20公里,挑山工身負重物,不斷換肩,走的是“之”字形,比游人要多走許多路,為何還能超過游人呢?挑山工回答,你們在山路上觀景、游玩,而我們卻一步不停地直奔山頂,當然要比你們快啦!這使馮驥才無意中悟出一個道理:人生在行走過程中,一定要心無旁騖,一步一個腳印,鍥而不舍地往前走,才能到達光輝的頂點……等他到了南天門,遠遠見他已將貨物運達,店主正給他點錢呢!只見他笑著回眸看了他一眼,露出一口潔白的牙齒,內中的潛臺詞是:看,我已經走到你前面了!
回津后,一篇關于泰山挑山工的散文便醞釀成熟了。馮驥才的《挑山工》的第三部分,被選入了中小學教材?!短羯焦ぁ犯桧灹颂┥教羯焦皂g不拔的攀登精神,不僅獲得了首屆全國優秀散文獎,還與姚鼐的《登泰山記》、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楊朔的《泰山極頂》一起,被譽為描寫泰山的“四大名散文”。一篇散文作品產生如此廣泛的社會影響,在中國文學史上是罕見的。
在馮驥才看來,挑山工是泰山的一種精神,一個文化符號,應當世代傳承下去。所以,當他聽說挑山工只剩最后一代,再無年輕人加入了,便心急如焚,決心不論多忙,也要在年內重返泰山,尋訪最后的挑山工。此次登泰山,他特意帶來一位博士生,計劃詳細記錄下與挑山工座談的內容,編寫一部《泰山挑山工口述史》。
2013年11月,身穿灰綠色休閑西裝,圍著一條紅黑格圍巾的馮驥才,第五次登上“五岳之首”的泰山。馮驥才認為,“挑夫”這個行當在廬山、峨眉等名山都有,唯在泰山稱為“挑山工”,“挑山”二字具有文學的意境,氣魄宏大,象征著一個民族的脊梁,蘊涵著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而作家要以強烈的人文關懷,關注人的心靈、人的生存狀態、人的喜怒哀樂。
在泰山管理部門的安排下,馮驥才在泰山中天門一帶,走進一間低矮的挑山工工棚。他注視和撫摸著被煙熏火燎得黑糊糊的墻壁、懸吊在房梁上用塑料袋盛裝的饅頭、咸菜和地面上胡亂堆放的簡陋生活用品。他坐在用圓木自制的雙層床的床頭,詢問著挑山工的生存現狀,不時眉頭緊鎖,若有所思;當他看到里屋小桌上供奉的財神像和旁邊張貼的女明星畫片時,不禁又開心地笑了。是啊,就是從這里走出的質樸可愛的挑山工們,用他們黝黑而結實的肩膀,挑起了使泰山從原始搬運向現代運輸方式轉化的歷史重擔。走出挑山工的工棚后,他的心情有些沉重:這些挑山工為泰山建設做出如此巨大的貢獻,卻過著這樣的苦日子,從內心深處為他們鳴不平。因此,他希望管理部門關心挑山工的生活,改善他們的生活和住宿條件。
當天下午,馮驥才在泰山腳下的一家賓館里,見到了兩位已退休的挑山工——70歲的宋慶明和60歲的金玉友。兩人25歲就做挑山工,幾十年后,他們與將自己寫入“教材”的人見面了。但此刻與他們促膝談心的,不是一位名滿海內外的作家,而是一個與他們年齡相仿、同樣有著山東男兒的形貌和性格,那樣和藹可親的普通人。從為什么要當挑山工,“挑山”的路線是什么,哪段路最難走,什么季節最辛苦,負重時身體的哪個部位最吃力,如何換肩、如何落腳、如何掌控行走速度,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與游客有無交流……每一個方面,每一處細節,都要追根溯源,刨根問底,不厭其詳。馮驥才還讓身旁的宋慶明卷起褲腿,捏著他的小腿說:“小腿的肌肉真結實!”
第二天,馮驥才又見到一個年輕的挑山工,這個長相有些像影視演員的小伙子,當場為他表演了“挑山”的姿勢和技巧,其剛柔相濟的肢體動作,令在場的馮夫人顧同昭贊嘆不已!更令人驚詫的是,小伙子雖只初中畢業,見識卻不淺,還拍過紀錄片,上過當地電視臺。他的一番“挑山”時因海拔不同、環境不同、風景不同,“心境”也不同的宏論,引來一片贊賞聲,也讓人看到了這一代挑山工的嶄新精神風貌。
在從中天門“飛”往南天門的纜車里,馮驥才獲悉,這條從奧地利引進的泰山索道,當年曾用直升機往山上吊運纜繩和部件,不料直升機遇風發生傾斜墜毀于山下,所幸無人傷亡,因此人工搬運纜繩和零部件的重任,便落到了挑山工的肩上。
“泰山運輸和游覽方式由一個農耕的、原始的、人工的方式,轉化為現代的、文明的、機械化的方式,恰恰是挑山工完成的,這一代人很了不起,功不可沒!”他說這話時,眼睛中充滿對挑山工的敬畏之情。
在泰山頂峰的接待室里,馮驥才特別注意到一組照片和錦旗,上面記載的都是挑山工如何救助在山上遇險和傷病的游客,如何為他們搜尋墜落山崖的財物。最令人欽佩的是,挑山工的這些善行義舉都是無償的、分文不取的。更有許多父母攜同讀過《挑山工》課文的孩子,專程前來泰山旅游,興奮地與挑山工交談、合影,伸出大拇指夸贊:“好樣的!你們是真爺們兒!”令挑山工們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從而也更熱愛自己的工作。
“我沒有把挑山工當成一個陌生人,一個采訪對象,而是與見到自己的親人、老鄉一樣。作家與人民要保持一種真摯的情感,一種血肉的聯系……”馮驥才如是說。與兩批挑山工座談后,依照中國人的傳統習慣,馮驥才送給每位挑山工兩瓶好酒。其中最年長的宋慶明不好意思收,又退回來。管委會負責人說,沒問題,您老就收下吧!結果,老爺子把自己挑了一輩子的扁擔差人送來了,算是給馮驥才的“回贈”。
“這是我一生中見到的最重的一條扁擔,你想,老人家用它挑東西挑了四十年,每次挑一百斤,累計起來得有多重?。 ?/p>
“作為泰山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應當記住挑山工,為他們留下更多文字、圖片和影像資料,留下他們整個生活的活態過程及其細節?!?/p>
(作者系文藝評論家)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