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參考報
2024-12-18 08:18:12
原標題: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亟須重視
來源:經濟參考報
原標題: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亟須重視
來源:經濟參考報
近年來,我國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日益受到社會關注。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方醫科大學粵港澳大灣區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主任高天明等受訪專家表示,當前我國應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存在多個挑戰,包括學校精神心理問題干預能力不足、鄉鎮青少年心理健康資源缺乏等。專家建議,構建學校作為“主陣地”的心理評估體系,提升學校和醫療機構的心理干預能力,筑牢家庭、學校、醫院、社區的聯合精準防控體系。
青少年抑郁等精神心理問題須重視
《2022年國民抑郁癥藍皮書》指出,我國18歲以下的抑郁癥患者占總患病人數的30%;50%的抑郁癥患者為在校學生。青少年抑郁癥患病率已達15%,接近于成年人。有研究認為,成年期抑郁癥在青少年時期已發病。
高天明表示,目前在校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已不僅僅限于親子關系、學習壓力等一般心理問題,還有包括抑郁癥、焦慮癥等常見精神障礙甚至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癥等重性精神疾病。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表示,抑郁障礙、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孤獨癥譜系障礙、自殺與自傷、物質使用障礙已成為我國兒童青少年常見的五大精神心理問題。
2022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對我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3萬多名0至16歲中小學生的調查顯示,約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風險。“中學生抑郁障礙發病率最高,抑郁會導致他們的學業水平、家庭關系和社會功能受到嚴重損害。”陸林說。
陸林說,約一半精神心理問題始于青少年時期,然而這其中多數問題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也未能及時干預,最終在成年時期發展成精神心理疾病。如果能在早期就逆轉或遏制疾病的進展,對患者本人及其家庭乃至社會都有深遠意義。
有效干預受限于資源不足
高天明等表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是黨中央關心、人民群眾關切、社會關注的重大課題,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了《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但目前中小學心理健康體系架構、心理健康評估及干預服務等仍需進一步完善。
首先是學校精神心理問題干預能力不足。高天明說,學校心理教師多為教育心理學、應用心理學背景,欠缺對常見精神心理問題識別和處置能力訓練,在面對學生更進一步的求助需求或心理危機事件時,專業能力經常捉襟見肘。同時,一般學校配備心理健康教師數量較少,學校不具備提供相關技術培訓的能力,教師往往無法取得足夠的能力培養和成長支持,其服務能力無法有效提升。
當前,教育管理部門已明確中小學校應當為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每年進行一次心理健康體檢。高天明認為,各級教育部門尚未對心理健康體檢內容、形式、使用方法進行規范,各地區、學校普遍存在各自選用不同的甚至是不合適的心理測量工具的問題。
其次,鄉鎮青少年心理健康資源缺乏。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唐斌表示,城市中小學基本能配備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鄉鎮中小學卻很少配備心理教師,該現象值得引起警惕。
廣東城鄉社會風險與應急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張雯聞說,對重點學校而言,青少年抑郁癥多半與過重的學習壓力相關,但對另一些城鄉接合部乃至留守兒童扎堆的學校中,父母較少參與子女教育,過度的電子設備使用,缺乏關注而不是過分關注,才是此類青少年罹患抑郁癥的根本原因。同時,由于鄉鎮學校心理專業教師師資力量薄弱,無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篩查、評估,導致鄉鎮學校報告的抑郁患者比例偏低,引發社會的關注較少。
最后,“病恥感”阻礙及時干預和治療。受訪專家認為,當前心理問題“污名化”情況嚴重,家長、學校避談心理健康問題,影響治療及時性。受到精神疾病和心理問題困擾的兒童青少年不敢求助,擔心被標簽化;另一方面,家庭內對兒童青少年出現心理健康困擾不重視和誤解,認為是孩子不堅強、逃避學習,無法感同身受其痛苦,導致兒童青少年因害怕家長責難不敢求助。
筑牢家、校、醫、社聯合精準防控體系
專家建議,加強學校這一青少年抑郁防控“主陣地”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識別和干預能力,并與社會專業機構、家庭、醫務工作者等多方面形成合力,加快全社會心理健康服務綜合能力建設。
構建學校“主陣地”的心理評估體系。高天明建議由教育部門牽頭,衛生健康部門提供技術支持,確定本地區統一的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篩查體系。
此外,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心理健康信息平臺,充分發揮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術力量,為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建立成長檔案,發現心理狀況波動,及時提供幫助和干預。
提升學校和醫療機構的心理干預能力。唐斌、張雯聞等表示,青少年抑郁癥的治療通常需要長期的藥物治療,應探索加大醫保對青少年抑郁癥患者報銷的力度,減輕家庭負擔。同時,學校提供的免費心理咨詢非常有限,難以輻射到更廣泛的學生群體。專家建議,在全國范圍內創建并推廣情緒障礙的標準化心理課程,對學生存在的可能的情緒問題進行指導、預防,減少、預防情緒障礙的產生。
近年來,國內相關高校積極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項目。南方醫科大學面向廣東全省實施“萬名基層醫護人員培訓”工程,其中包括圍繞教師、學生等群體開展心理篩查和輔導,推動試點建設心理健康室、心理團體輔導室,構建從小學到高中、從教師到學生再到家長的全方位心理健康工作體系。高天明建議,進一步增加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執業醫師、心理治療師、心理護理人員,提高專業人員薪資待遇,盡快填補專業人員不足;擴充專用醫療場地,為兒童青少年心理干預提供充足服務能力。
筑牢家、校、醫、社聯合精準防控體系。高天明建議,公立精神心理專業醫療機構定期組織心理教師開展專業培訓和督導;心理健康社工、社會機構“進校園”,為相對困境家庭兒童青少年提供心理支援服務;精神科醫師和心理治療師對口支援各級各類中小學校,組建學生個案管理小組,幫助患病兒童青少年群體重返校園。
專家還建議,加強對重點學生群體的跟蹤并及時干預和轉介,建立學生心理危機個案分析報告制度,加強學校與屬地公安、衛生、民政、團委、婦聯等部門的溝通協作,在危機信息獲取、轉介治療、家長培訓等方面爭取支持。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