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4-12-17 09:07:12
原標題:作物在田間 管理在“云端”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作物在田間 管理在“云端”
來源:中國教育報
“這些生姜收獲后全部出口歐盟,他們都搶著要!”近日,在山東濰坊安丘市官莊鎮西挑河村,家庭農場負責人王寶杰告訴記者,增產增收的背后,是濰坊學院教授趙月玲團隊提供的科研指導。
安丘的生姜出口量長期領跑全國,但隨著出口綠色壁壘的出現,生姜種植技術急需迭代升級。
“產業需要什么,我們就研究什么。農民需要什么,我們就做什么。”2022年,趙月玲帶領學校農業精準栽培及數字化種植技術團隊,積極推廣姜苗脫毒技術,成功完成4個品系姜苗的脫毒處理。
團隊成員封佳麗介紹,脫毒后的生姜根系發達,生長旺盛,抗病能力顯著增強,先進的工廠化育苗技術還從根本上解決了傳統姜種出芽不整齊的問題。
連續3個暑假,濰坊學院生物技術專業學生孔祥坤與老師、農戶并肩作戰,成為姜農心中的“老熟人”。每到姜苗培育的關鍵時期,師生們全身心地投入田間地頭的實驗室,夜以繼日地進行姜苗組培擴繁工作,年培育脫毒姜苗10余萬株。
解決了種源種質問題,當地還存在用工多、用工難的問題,形成了擴產壁壘。
濰坊學院教師趙升長年蹲守田間,日夜與種植大棚為伴,每年收集上百萬條精準數據,以此確定生姜的數字化種植參數,并利用這些數據,與企業深度合作,研發數字化智能控制中心,為農戶種植管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數字化技術支持。
趙月玲團隊還致力于水肥一體化管理、冷庫管理等自動化控制,研究開發的數字化自動化管理系統簡單易操作,讓60多歲的農民也能很快學會使用,一個人就可以干原來需要十幾個人的水肥管理活,節省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機在手,農事全有。”濰坊學院師生借助物聯網,實現了“農作物種在田間,管在‘云端’”的現代化農業管理新模式,讓智能設備和技術成了農田里的“新主角”。
“以前擴大產業規模總擔心人手不夠,現在數字化種植管理已經讓我們節省了百分之四五十的人工,葡萄栽培實現了節水30%、化肥減少40%的顯著成效,也為探索解決‘以后誰來種地’的問題提供了寶貴經驗。”王寶杰說。
明年,王寶杰所在家庭農場的生姜種植項目預計達到2000畝以上,將成為國內生姜單體最大種植項目。如何更好地實現規模化生產,是王寶杰目前面臨的難題。
“現實問題讓我們團隊幾乎每個人都改變了自己的專業——需要解決什么問題,我們就從事什么專業。”趙月玲說。
團隊成員姜雪連原本從事作物生長及水肥模型模擬研究。2020年,在當地種植亟待解決零散化問題,邁向規模化、農場化、生態化之際,她帶領師生深入田間地頭,挨家挨戶調研農戶需求,幫助做通思想工作、解除后顧之憂,建立起1200畝的數字化種植基地,并帶動當地近萬畝土地的合理流轉,為數字化種植、規模化生產奠定了基礎。
“正是這樣扎根田間地頭的科研支持,幫助王寶杰所在家庭農場這樣起步時的‘夫妻店’,在幾年之內迅速發展成了現代化數字農業的典型農場。”官莊鎮鎮長崔君梅說。
安丘當地擁有眾多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當前正致力發展壯大“開放農業、生態農業、品牌農業、數字農業、未來農業”,助力農業增效益、農民增收入。
近年來,趙月玲帶領這支擁有超百名師生的跨學科團隊,在濰坊5個縣(市、區)建立了技術示范基地,為當地葡萄、大姜等特色作物提質升級提供了堅實技術后盾,助農增收3000萬元,助企增效5000萬元,多名畢業生扎根鄉土嶄露頭角,成為當地鄉村振興“領頭雁”。
“學校大力支持科研團隊繼續發揮專業優勢,幫助當地形成整套標準化的生態農場建設發展方案,助力安丘打造全國首個全域生態農業縣。”濰坊學院黨委書記徐梅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