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婦女報
2024-12-17 08:36:12
原標題:“不老居”里的律動
來源:中國婦女報
原標題:“不老居”里的律動
來源:中國婦女報
■ 紅孩
來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的愿望已久。因為,浦口有個火車站,1917年的冬天,有個老人在此送他的兒子到北京去求學。八年后,老人的兒子感念當年父親的辛苦與慈愛,寫了著名的散文名篇《背影》。在我看來,生活在浦口的學生們是幸運的,他們在讀課本上的《背影》時,是可以在老師帶領下來到浦口火車站進行現場教學的。生活在浦口的文學愛好者也是幸運的,在這里,他們可以切身感受到一個散文名篇是怎樣誕生的。
從機場到浦口的路上,我問朋友文劍,“我們今晚就住在浦口火車站嗎?”文劍說,“您不必急,明天一早就安排去火車站,現在我帶您去吃飯?!钡冗M得山里,在公路的岔道口,便看到了“不老村”的牌子。時下,有很多的農村時興文旅招牌,興起各種農家樂、民宿,若說最時髦的莫過于健康綠色養生了。
傍晚時分,車子七拐八拐,停在了一個名曰“不老居”的民宿門前。進得門來,見一個寬敞明亮的院落,眼前的柜臺,是一個被無數大小葫蘆裝飾的景觀。到了近前,一位干凈利索的中年女子從側門迎出來,文劍介紹,“她是浦口區的作協主席徐仁萍,人稱不老村的‘葫蘆姐姐’。”
走進徐仁萍的葫蘆坊,我問她不老村的“不老居”是不是為了追求時尚?徐仁萍說不是。她所在的這個不老村是她的娘家,前些年政府拆遷時,她和父母也曾猶豫過,到底是要錢買新居,還是留下來建民俗文化體驗館?幾經考慮,她還是下決心,想用行動把鄉愁留下來。
不老村早已有之。“不老居”只不過借“不老”之名而已。以我的經驗,葫蘆這種草木結成的果實,大都生在北方,尤以山東聊城的東昌葫蘆最富盛名。早年在北京郊區居住,村里的許多人家院里院外或多或少的都栽種幾株葫蘆。葫蘆的藤蔓爬得很高,冬日到來,落葉散盡,幾個葫蘆在風中搖曳似乎成了歸人的燈盞。農人種植葫蘆,食用是次要的,更多的是一種欣賞。
我覺得很多農人種葫蘆原本只是為了玩兒,但玩著玩著就玩出了藝術,玩出了價值。聊城那地方在宋代出了一個叫王合尚的人,他早先在皇宮里是個藝人,常常在葫蘆、瓷器上畫人物山水、花鳥魚蟲,漸漸地就成了獨門手藝。后來,他離開皇宮回到聊城,就把雕刻裝飾葫蘆的手藝傳給了當地人。
徐仁萍說,南京這地方不怎么種植葫蘆,即使有個別地方種植幾株,結出的葫蘆個頭小不說,質地也很一般,幾乎無法用。我問她,你這么熱愛葫蘆,如何延伸它的文化價值呢?徐仁萍說,此前她只是單純的喜歡,她從很多地方購置葫蘆。前年,她兒子朱威宇大學畢業,他學的是平面設計專業,這孩子也喜歡葫蘆,現在專門從事大漆葫蘆的創意設計,已經被浦口區確定為大漆葫蘆的非遺傳人。說著,一個英俊的小伙子和一個女孩子走了過來。徐仁萍告訴我,這就是他的兒子和兒媳。
在葫蘆坊旁邊的一間工作室,朱威宇將他設計的幾件大漆葫蘆和瓷器拿給我看。我撫摸著那些圓潤泛著晶光的藝術品,問朱威宇:“你做這個能養家嗎?”朱威宇靦腆地說:“現在暫時還不行,不過我媽支持我堅持自己的想法。”我說:“你要真有心做大漆葫蘆,就要把它當終生的事業,以我對制作工藝這行的了解,沒有幾十年恐怕是成不了大師的。另外,要有個響亮的藝名,比方說前人中的泥人張、王麻子?!甭牭竭@里,徐仁萍瞬間明白我的意思,趕忙說:“紅老師,既然您今天有緣和我們全家人見面,就請您幫我兒子賜個藝名吧!您的筆名紅孩就十分響亮?!?/p>
我對他們說,“我也不過是班門弄斧,至于藝名,我倒有個很怪的名字,可以說來供你們參考。”我接著講道,在北方有個俗語,叫歪瓜裂棗,意思是說這種形狀的瓜果雖然外表丑陋但吃起來卻格外香甜。后來,人們又發現,有一些長得“歪瓜裂棗”的人反倒具有偏才。就說這葫蘆,人們種植除了是一種對庭院的裝飾,也有它的實用價值,比如做成樂器葫蘆絲。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前的農村,很多人家常把一尺上下的大葫蘆用手鋸拉開,這樣就形成兩個水瓢。水瓢舀水,一是方便容量大,再者那瓢泡在水里不但不沉,且不易腐蝕。講到這里,我對徐仁萍說,“你經營葫蘆,叫‘葫蘆姐姐’,你兒子也在經營葫蘆事業,葫蘆切開就是瓢,你兒子索性就叫‘歪瓢’吧。寓意他將是制作大漆葫蘆的奇才!”
徐仁萍先是遲疑了一下,幾秒過后笑了起來。我也不禁笑出聲來,指著朱威宇對徐仁萍說,“真對不起了,你這么英俊的兒子,我咋就給起了個這么歪的名字?!敝焱钜慌阅贻p的妻子看著臉色通紅的“歪瓢”,也笑個不停。
“不老居”是一個充滿歡樂祥和的所在?!巴崞啊备嬖V我,他做一個大漆葫蘆通常要十幾道工序,每一道上漆刷色都要陰干十天半個月,甚至一個多月。我說,這手工制品往往要靠歲月來不斷地加持它,所謂“老物件”,就貴在一個“老”字。我注意到,“不老居”的Logo是一個大肚的葫蘆,徐仁萍在它的左上端留了一個大大的氣口,這是不是有意讓葫蘆能夠自由的呼吸呢?
我恍然意識到,“不老居”之所以稱為“不老居”,原來是因為,它的一切都在圍繞生命的律動運轉……
(作者系中國散文學會常務副會長,曾任中國文化報文學副刊主編,其作品曾獲得中國新聞獎文藝理論獎。)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