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4-12-16 10:41:12
原標題:推進高校協同創新 履行服務社會責任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推進高校協同創新 履行服務社會責任
來源:中國文化報
陳甜甜 趙鳳娟
《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以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為主線,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提升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雙一流”建設,高校要“主動對接區域重大戰略”“主動融入區域發展”。地方“雙一流”建設高校要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形成高校與地方協同創新的“共同體”,實現其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互利共贏,就必須強化在戰略、集聚和互動三方面的機制。
戰略機制:強化“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區域維度
區域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區域內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協同創新。高校作為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人才、知識、技術等優勢資源,能夠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和科技動力。“雙一流”建設高校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首要是在戰略機制上精心設計與規劃。這涉及兩個層面:一是宏觀層面,國家在高等教育管理上的政策導向;二是微觀層面,學校的戰略規劃。
“雙一流”建設政策明確提出高校需“主動對接區域重大戰略”“主動融入區域發展”,同時,將“主動融入和支撐區域發展”作為評估項,納入到建設成效評價體系之中。然而,從宏觀視角看,國家層面對于這一戰略在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重視程度與期望之間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動對接區域重大戰略”“主動融入區域發展”的相關評估維度主要是考察高校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的情況,并以此來衡量學校助力區域經濟發展的程度,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與之對應,受宏觀政策導向影響,地方層面“雙一流”建設的政策亦步亦趨,與國家層面政策的重視程度和方向是一樣的。其實,地方“雙一流”建設政策一共涉及7個不同領域的建設任務,從研究結果不難看出,“社會服務”這一維度得到的關注度最低,反映出地方政策制定者在“雙一流”建設的推進中,對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視程度亟待加強。
促進“雙一流”建設高校更好服務區域社會發展,關鍵在于強化“雙一流”戰略的區域維度。首先,從國家與地方政策的層面來看,完善“雙一流”建設政策體系,特別是針對經費資助與成效評價機制的優化,是激發高校服務區域社會動力的重要手段。國家與地方政策中應適當提升“主動對接區域重大戰略”“主動融入區域發展”及“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等不同維度的相關要素在評價體系中的權重。其次,地方“雙一流”建設高校在戰略規劃中應明確自身在區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找準角色定位后主動作為,成為“區域創新型人才的提供者、區域科研人員的主力軍、區域產業集群的推動者、區域創新生態系統核心的參與者乃至組織者、區域軟實力的塑造者”等。最后,地方“雙一流”建設高校應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策略,將區域社會責任的實現深度融入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之中,而不僅僅將其視為“第三使命”。這不僅有助于此類高校履行區域社會責任,更是其積極把握外部環境戰略機遇的體現。
集聚機制:推動以“雙一流”建設高校為核心的區域高校集聚
“雙一流”建設高校在社會責任履行過程中,集聚機制推動資源整合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該機制鼓勵利用“名校效應”,即以“雙一流”建設高校為中心,基于地理區域臨近優勢形成高校群落。這種有機集聚能夠產生強大的整合優勢,激發創新活力,使群體間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從而合力推動區域發展。研究表明,高校集聚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顯著的正面影響,產出效應達到0.06,因此,高校群落的形成必將有助于“雙一流”建設高校履行區域社會責任。但是高校集聚效應的發揮不應僅停留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更重要的是實現區域內高校在差異化發展基礎上有機結合,為此應深入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集聚效應,以期與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深度融合。
從生態學角度來看,不同生物種群的有機結合是形成生態群落并產生集聚效應的關鍵。地方“雙一流”高校在區域聯盟中的集聚也應遵循同樣的原理。群落中的高校應依托“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名校效應,通過集聚效應實現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和功能互補,建立協同發展的有機共同體。但是在此過程中,各高校也應結合自身辦學歷史和辦學層次進行發展,強化自身特色優勢,尋找和開拓差異化發展路徑,從不同功能、不同層面、不同類型中進行分化,最終形成競爭有序、合作共贏的高校群落。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硅谷就是高校群落發展的成功體現,其崛起及持續的創新能力都得益于該地區高校差異化基礎上的有機集聚。一方面,硅谷聚集了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及圣何塞州立大學等頂尖學府,為硅谷提供了大量高精尖人才及高質量技術研究環境。另一方面,硅谷地區還集聚了山麓學院和迪安薩學院等6所社區學院,這些社區學院通過提供高質量技術課程,成為硅谷技術基礎提升的關鍵元素。這種高校集聚模式,不僅為硅谷提供了技術與人才支持,還促進了區域經濟的轉型升級,為全球科技創新樹立了典范。因此,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名校的引領作用以及區域內高校的有機結合,實現資源共享與整合,推動不同高校之間異質性相容共生,從而促進城市創新活力的產生,有效地服務區域發展。
以“雙一流”建設高校為核心的區域高校集聚要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區域資源、文化環境等方面進行深度融合,以充分發揮共同體的集聚效應,引領區域發展。學者薩克森尼安在其對硅谷區域優勢的深入研究中發現,美國128號公路及硅谷地區的發展得益于兩個區域的高校群落融合程度高、聚集程度深,基于此形成的技術學者社區為硅谷持續繁榮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我們探討和研究以“雙一流”建設高校為核心的區域高校集聚策略提供了寶貴啟示。
為了推動以地方“雙一流”建設高校為核心的區域高校形成嵌入式集聚效應,需要在兩個層面著力強化。一是密切關注區域發展需求。“雙一流”建設高校作為區域知識創新的高地,應始終保持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敏銳洞察,依托其智力資源,分析甄別區域戰略發展的優先級。在此基礎上,區域內的高校應打破壁壘,加強溝通與協作,通過集聚互動與協同行動,共同為區域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推動區域經濟的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二是促進創新要素集聚。以“雙一流”建設高校為核心,將區域內的高校通過資源的流動、共享與整合,從而形成高層次人才、科研成果及轉化等創新要素的集聚區。這些創新要素不僅是高科技企業、知識密集型產業和研發密集型企業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區域創新體系構建的關鍵要素。隨著創新要素的不斷集聚,區域內將形成強大的區位創新優勢,吸引更多企業的入駐與投資。這種以高校集聚促產業集聚的良性循環,將進一步推動區域創新生態的構建與完善,為區域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研究表明,研發密集型企業集聚與美國一流大學的集聚呈現出高度的空間匹配性,研發密集型企業更傾向于選擇與自身從事研發領域相關的一流學科集聚區進行規劃和布局。因此,以“雙一流”建設高校為核心的區域高校就要主動嵌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與業態環境,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等方式,將高校的知識生產系統與企業的技術開發應用系統有效聯結起來。這種無縫對接不僅有助于提升區域創新能力與核心競爭力,還能促進知識、技術與產業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共同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互動機制:促進“雙一流”建設高校與地方構建協同發展“共同體”
“雙一流”建設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模式多種多樣,如傳統的產學研合作、校企合作等,但最關鍵的是需要學校與所在區域的政府、企業及非營利機構等進行深入、緊密的互動與合作,只有高校與政府、產業等不同體制領域元素有效互動、深入交流、密切鏈接和深度融合,才能構建形成協同創新“共同體”,才能有效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在此過程中,大學不是被企業或政府所指揮,而是在促進創新和產業政策體制、機制融合中發揮引領作用,作為有影響力的行動者和平等的合伙人參與其中。這種合作關系具有兩個顯著特征:平等與自主,它打破了傳統體制壁壘,使得合作各主體依據合作相關條款的內容,對合作流程共同參與、共同控制和共同擔責。同時,各參與方又能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根據自身優勢與需求遴選合作伙伴,充分發揮各自競爭優勢。這種既合作又競爭的模式,極大地激發了區域創新活力,推動了知識、技術、資本等創新要素的自由流動與高效配置。
“雙一流”建設高校與地方協同創新“共同體”的建立,有效解決了高校與區域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高校能夠更精準地把握區域發展需求,將區域資源和需求融入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等內部流程中,從而培養出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人才,推動科研成果的快速轉化與應用。同時,這種深度融合也促進了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溢出,增強了區域整體創新能力,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對于高校而言,融入區域社會結構和制度,將區域需求、資源、社會資本轉化為自身發展的競爭優勢,是實現內涵式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構建協同創新“共同體”,高校不僅能夠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和影響力,還能夠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獲得更多外部資源和支持。這種內外兼修的發展模式,不僅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還有助于提高高校的核心競爭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和質量,走內涵式發展道路,促進自身向更高水平邁進。
構建“雙一流”建設高校與地方協同創新“共同體”,需要高校、企業、政府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探索。高校應主動作為,將區域社會責任納入學校戰略規劃,積極主動尋求與區域其他利益相關者的通力合作;企業應強化自身資源的開放性和知識吸收能力,與高校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政府則需進一步激發和釋放高校的辦學活力,尤其是在知識產權、成果轉化、技術轉移、創新創業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只有各主體多方協同、共同發力,才能構建起高效、開放、可持續的協同創新“共同體”,實現高校與區域發展的共贏。
(陳甜甜系青島恒星科技學院發展規劃處處長、副教授;趙鳳娟系魯東大學教授;本文系山東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重大招標課題“山東省高校協同創新‘共同體’治理模式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23ZZ003)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