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2024-12-11 10:10:12
原標題:三代人接力筑就“花生夢”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三代人接力筑就“花生夢”
來源:農民日報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以下簡稱青島農大)兩個花生新品種“青花19號”“青花22號”以80萬元的金額實現轉讓,刷新了油食兼用出口型大花生轉讓價格的新高。據項目負責人、國家花生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鄒曉霞教授介紹,“青花19號”品種適應性廣、抗逆性強,在兩年區域試驗中分別比對照增產9.25%和7.58%?!扒嗷?2號”具有高產、大果、大仁的突出優勢,在兩年區域試驗中分別比對照增產15.64%和14.35%。
該成績的取得,得益于科學家們的接力攻關。在青島農大,花生研究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三代科學家致力于花生豐產增效栽培技術研發、優質高產品種選育、花生機械裝備研發和花生食品研究,為保障國家糧油安全和助力糧油產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育品種、傳技術
為產區解決生產難題
1979年,青島農大沈毓駿教授發明了ANM栽培法,通過控制花生下胚軸的伸長和果針的入土時間,減少過熟果和空秕果,從而達到果多果飽、優質高產的目的。這一方法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原來落后的種植模式,而且適于機械化操作,使花生大幅增產。直到今天,中國花生機械化播種的地膜覆土仍以這項研究成果為基礎。
1988年,學?;ㄉN專家程顯述教授通過有性雜交,育成大花生新品種“魯花11號”,該品種中等肥力地塊畝產400公斤左右,株型緊湊,抗旱性強,適應性較廣,抗倒伏,很快成為北方花生主產區主栽品種之一。直到今天,該品種仍以抗旱性強、產量高、易早熟、比對照品種增產10%的突出特性,成為我國花生主栽品種之一。
隨著時間的推移,沈毓駿教授團隊中的王銘倫、王月福教授接過科研接力棒。在育種領域,兩位教授育成的“青花6號”品種具有抗逆、早熟等優良品性,近幾年在東北、河南、山東等地種植面積大,市場認可度和需求度高。本次轉讓的“青花19號”就是在“青花6號”基礎上選育的羅漢果型大花生,進一步提升產量的同時保留了“青花6號”的優質特性。新技術持續涌現,先進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普及需求凸顯。在科研之外,王銘倫和王月福兩位教授常年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傳授農業技術,足跡遍及全國多個花生主產區和山東每一個主產縣市。
瞄準國家戰略需求
為創新種植模式提供技術支撐
作為“青花19號”和“青花22號”的培育者,鄒曉霞從王銘倫手中接過了接力棒后,帶領團隊成員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針對長期單一種植制度存在的農田生態功能下降、土壤質量退化等問題,圍繞“花生+”復合種植理論與技術,開展了10余種“花生+”復合種植模式固碳減排效應評價與豐產增效機理研究,為構建以花生為核心的復合種植模式提供了理論和技術支撐。團隊研發的抗旱耐瘠優質輕簡高效栽培技術累計推廣應用超20萬畝,研發的花生綠色減施增效分層施肥技術可在化肥減施10%~15%的基礎上,提升花生產量10%以上,降低田間氨揮發15%~24%,減少N2O排放21%~50%,相關成果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突破關鍵領域瓶頸
攻關成果不斷涌現
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花生為代表的根莖類作物機械化成為我國農機現代化領域里公認的難題。該校農業機械化團隊的尚書旗教授,瞄準花生播種和收獲機械展開科研攻關。帶領團隊歷經30余年,自主創新花生精量播種與高效收獲核心技術,創建了花生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體系,并由花生擴展到多種根莖類作物生產機械裝備研發,推動國內馬鈴薯、大蒜、胡蘿卜等根莖類作物全程機械化技術裝備創新和發展。
此外,花生生產面臨著多方面挑戰。譬如有機肥施用不足、氮磷肥施用過多、鉀肥和鈣肥用量不足,基追肥比例不當、生育中后期易出現脫肥等問題,會導致養分供應比例失衡。該校資源與環境學院房增國副教授針對花生施肥不合理問題開展高效施肥技術研究,創建了增鈣控氮防早衰全層施肥技術,該技術與花生連作障礙生物修復技術集成后,于2016~2018年在山東省花生主產區累計推廣915萬畝,累計增收21.15億元。
花生制品存在易氧化酸敗、花生蛋白功能性差、副產物(花生紅衣、花生粕等)綜合利用率低等問題,這些一直是花生深加工領域的難題。學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孫慶杰教授團隊開展了一系列針對性研究。在花生油制備方面,創建了高效蒸坯炒坯新工藝和復合酶解協同美拉德反應制備冷榨花生油風味物質的關鍵技術,大大提高了花生油出油率和生產效率。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