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4-12-11 09:56:12
原標題:洞口四疊(行天下)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洞口四疊(行天下)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湘西南,我去雪峰山懷抱間的洞口縣。
雪峰蜜桔與古樓云霧茶,曾八支祠與護國大將軍,從豐饒物產到歷史人物,洞口四日,所見所聞,感官與精神皆得到了極大的愉悅。
一
進巖山鄉石人寨的山路,曲折蜿蜒,車子吃力地爬著坡,不過只行了一兩里,雪峰山東麓的山坳中,石人菩薩就遠遠地迎接我們了。很快,寨前那一排木結構的房子,在陽光下顯得特別清晰。木房子有長長的一溜,房前大片草地,草地間已經放了一長排的桌子,桌上擺滿了食品:酒釀圓子、炸粑粑、臘腸等各種小吃,還有漾著熱氣的野茶。坐定,品嘗。隨后,音樂響起,一隊小學生白衣古裝,男女童聲唱起: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這是屈夫子的《橘頌》。長長的贊歌。小朋友們在歌頌屈原,他們亦在歌唱橘樹。男聲女聲,童聲稚嫩,反復吟唱,還配以簡單的舞蹈,孩子們表演得極努力,他們知道,這天地間的嘉美之樹已經在他們的家鄉生長幾千年了。
這里是楚地,湖南省邵陽市的洞口縣;這里有美橘,名曰“雪峰蜜桔”。
我們在良東家庭農場,看那成片的橘林。金黃色的橘子綴滿枝頭,那些本來就作為陪襯的綠葉,則顯得極其渺小了。橘子們的金黃,顏色飽滿,是那么的自信、沉著。這種金黃,是時間積聚的爆發,是歲月積淀后的篩選,每到秋季成熟時,橘農們的笑容將這種金黃襯托得更加鮮亮。
相傳洞口的橘子,起源于唐朝,果小味甘。我知道,它承接著屈夫子楚文化的精粹。我從來沒有看到過如此多橘子的聚集,真有點被橘子金黃色的光芒晃暈了。在洞口,橘子的種植面積已經超過了21萬畝,它是百姓名副其實的“錢袋子”。專業人士告訴我,洞口的橘子,外觀上看差不多,但其實是有區別的,它分柑橘、金柑、枳三大類,有一百多個品種。夏熱未散,早熟的興津柑橘、宮川柑橘等品種就開始讓人解饞;中熟的品種最多,有尾張柑橘、南柑20號等百余種,我們邊摘邊吃的就是這一類;遲熟的也有不少,遲田柑橘、長沙梅柑、臍橙等,它們在寒冷的冬季讓人飽享口福。
上世紀70年代,洞口橘子還沒有統一的名字,直到周恩來總理品嘗之后,取名為“雪峰蜜桔”,洞口這只歷史悠久的橘子才有了響亮的名字。
洞口在湘西南,雪峰山東麓,資江上游,地多峻嶺,丘岡棋布。在洞口的幾日,每日都被山水環繞的環境陶醉。晨起,看那不斷翻涌的云霧,我似乎突然明白了,“雪峰蜜桔”甘甜可口的原因。
二
走進高沙鎮的曾八支祠,《論語》的氣息撲面而來。
我看到了曾氏的祖先、《論語》中的兩位人物:曾點與曾參。
他們是父子,曾參日后成了“三省吾身”的道德模范,父子都是孔子七十二賢弟子,極為難得。
曾參是子思的老師,雖然孔子曾評價曾參說“參也魯”,但他勤奮刻苦,深得孔門真傳,后來成為儒學五大圣人之一。
曾八支祠,洞口人也將它當作一座“孝文化”博物館。
相傳北宋年間,曾氏后人中的一支來到湖南高沙立業,以良好的家風培育后代,家和事興,很快就繁衍了八支后裔,成了高沙的望族。他們建宗祠、辦學堂,培養子孫的孝行,讓他們接受良好的教育。到了清乾隆年間,八支歸一合祠于此,這就是“曾八支祠”名稱的由來。
我在《曾子圣跡圖》前站定,它們共38幅畫,全由樟木刻成。制畫者是為我們講解的曾傳國先生,他是曾子后裔,年逾八旬的他幾乎將全部的精力都用在曾八支祠的修繕、布局和資料整理上。
這里有一座“三省堂”。
“吾日三省吾身”,已成為儒家對君子修為的基本要求。宗圣閣正中供奉的石刻“宗圣遺像”,是曾八支祠的鎮祠之寶。曾傳國介紹,這件國寶來歷不凡。據傳唐玄宗曾御制刻立“宗圣遺像”,將它存放在山東嘉祥宗圣廟內,玄宗還為雕像親筆題詩。清乾隆年間,高沙的曾氏族人到山東宗圣廟內拓印真跡,歸來特建宗圣閣,刻立此像供奉,故有“北廟南閣”之稱。
從曾八支祠出來,沉思良久。
今天,我們紀念曾子,除緬懷他的孝行及學問以外,或許更多的是對他的一種敬仰,一個孔門學堂的普通學生,成長為儒學代表人物,其成就在今天依然被人們傳頌,這是曾家之幸,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幸。
三
走進山門鎮的蔡鍔公館,看到蔡鍔威武的銅像,思緒萬千。
蔡鍔出生于一個貧農家庭。他年少求學,奮發圖強,13歲就考中了秀才,15歲師從譚嗣同、梁啟超等。后投筆從戎,前往日本學習現代軍事。青年蔡鍔早早就立下了救國救民的遠大志向。
反清、抗袁、擁孫,蔡鍔用他短短34年的人生,將這六個大字寫得驚心動魄。他曾以“淡泊明志,夙夜在公”為座右銘,時刻提醒自己嚴于律己。易宗夔在《新世說》中記載:“蔡松坡為云南都督。滇黔商民,感其德澤,醵金為公鑄銅像。公計取其金,賑恤兩省饑民,且婉謝之曰:‘君等鑄我像,享受榮名在千百年之后;若輩哀鴻,食此涓滴之賜,當可活命無算。彰人之功,不若拯人之命也。’聞者賢之。”商人們接受了蔡鍔的建議,賑濟饑民,蔡鍔“彰人之功,不若拯人之命”之舉,成為千古美談。
于彼于此,于古于今,蔡鍔都是一座豐碑。
四
車子在山間行進,我們要去品嘗古樓云霧茶。
這里是雪峰山腹地,平均海拔600米以上,常年云霧繚繞,注定有好茶。
歷史上的茶馬古道有川藏道、滇藏道與青藏道3條主線。在湖南,茶馬古道主要經過湘西、湘南地區。相傳明代大將藍玉率部征戰,沿湘黔古道班師回朝,大軍行至古樓村的驛站時,駐軍休整,品嘗了古樓茶。茶湯鮮活清潤,藍玉心情愉悅。臨行時,藍玉將茶莊主人奉送的古樓云霧茶帶回京城進獻給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品嘗后龍顏大悅,當即要求湖南進貢此茶。并在古樓設茶司專管茶葉生產、加工和販運,湘黔古道也因此而一度繁榮。
茶叢層遞盤旋而上,直至山頂。站在山頂上抬眼四望,凡平緩處,皆是行行茶樹。它們如湘西女子成圈的盤發,樸素而潔凈。茶園內有座鼓樓,一面大鼓,彈性極好,用棰重敲數下,鼓聲激越,令人精神振奮。
從茶園下山,行至半途,前方有一座銅像,那人頭上挽著發髻,背上還有背簍,銅像下寫“雪峰茶祖”。我剛剛參觀過茶場的展覽館,古樓產茶的歷史可追溯到隋朝時期,那時當地百姓就已習慣飲茶,到了明清,古樓茶業發展迅猛。
如今的古樓茶文化園,已將這片綠葉經營得風生水起。品茶點、走茶道、游茶園、食茶宴、賞茶戲、宿茶莊、憶茶事……這里每年接待超過50萬人次的游客,收入近億元。來到古樓,茶的氣息撲面而來、彌漫周身。
晚餐后,茶園門前空地上的幾堆篝火已經燃起。兩個漢子正你一下我一下地捶打著一個大石臼,制作糍粑。每張小圓桌上都有一個小炭爐,上面罩著鐵絲網,架著一把小鐵壺,圍爐煮茶就此開始了。
格盤間裝著花生、紅栆、紅薯、橘子等食物。炭火彤紅,將這些食物架到鐵絲網上烤,不過數十秒鐘,紅栆就率先揚起香味。聞了一會兒,香氣里又加入了花生的味道,橘皮的芬芳也隨之而來。夾起一顆棗子,剝一粒鮮桂圓肉,再撕下橘皮的一角,小鐵壺里煮沸的紅茶慢慢沖進瓷杯,將輔料加入茶里,泡上5分鐘,啜一小口,栆香,微甜,略帶煙火味,我知道,這是大山里的精華。人聲雖喧鬧,但閑坐著的我望著星空下的篝火,內心卻感覺少有的寧靜。
這片古樓云霧茶葉,與雪峰蜜桔一樣,都是大自然對洞口百姓的慷慨饋贈。“天地一時小,惟余洞口寬”。望著深邃的夜空,一時覺得這兩句詩是多么的恰題切景啊。
(作者系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魯迅文學獎得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