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4-12-05 09:33:12
原標題:文旅志愿力量微光成炬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文旅志愿力量微光成炬
來源:中國文化報
本報記者集體采寫
河北博物院小講解員為公眾提供講解服務 河北博物院供圖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今年12月5日是第39個國際志愿者日,活動主題為“貢獻志愿力量 創造美好生活”。在文化和旅游領域,廣大志愿者始終堅守“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用實際行動詮釋志愿服務的真諦,為創造美好生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志愿力量。
政策保障健全服務體系
新時代新征程對志愿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進一步提升組織化、專業化、社會化水平,構建布局合理、管理規范、服務完善、充滿活力的志愿服務組織體系。
多年來,文化和旅游領域志愿服務也從政策措施、制度建設、隊伍發展、項目實施等方面逐步推進,《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等政策文件中均提及志愿服務相關內容。今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健全新時代志愿服務體系的意見》,在已有政策保障的基礎上,為進一步推動志愿服務事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各地也積極落實政策保障。山西完善志愿服務領域政策,發布了《山西省健全新時代志愿服務體系實施方案》,全力維護志愿者合法權益。各地也結合地方實際,在健全志愿服務動員體系、供給體系、組織體系、陣地體系、文化體系和保障體系等方面先后發布具體舉措。
在浙江,杭州市參照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志愿者總隊建隊模式,成立杭州市文化和旅游志愿者支隊、區(縣、市)和直屬大隊、鄉鎮(街道)中隊、村(社區)小隊,完善了組織架構,明確了職責和任務。同時,依托杭州市文化館對志愿者骨干開展定期業務培訓,設立表彰機制,提供靈活的時間管理支持、交通餐飲補貼與資源設備,使其擔負起基層常態化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務工作。
創新服務滿足多元需求
近年來,各地高度重視志愿服務工作,通過積極拓展志愿服務新路徑、新領域,志愿隊伍不斷壯大,志愿活動豐富多彩,志愿品牌越來越多。
內蒙古博物院開展的“帶著博物館去看你”“內蒙古博物院志愿者宣講團”“博物院里的活色生香”“志愿者說文物”以及線上的“E志愿E服務”五大系列活動,讓志愿者走出館舍天地,將文化服務送到公眾的身邊。
“內蒙古博物院的志愿服務隊不僅是一個品牌,更是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線。”內蒙古博物院社會教育部部長烏蘭托婭介紹,自2007年建院以來,內蒙古博物院志愿服務項目和志愿服務團隊逐步呈現管理科學、操作規范、服務長效的良好發展態勢。博物院志愿者年均累計服務時間超過1.4萬小時,每年組織、參與社會教育活動近300場次,主題活動覆蓋全年。
文旅志愿者是城市形象的一張亮麗名片。今年4月以來,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在全省文旅行業開展“人人都是迎客松”安徽文旅志愿服務行動,打造“人人都是迎客松”志愿服務品牌。在統一品牌引領下,安徽文旅行政管理部門、景區、各類場館、市場主體等,建立宣傳推廣機制,組織志愿活動,營造出“人人都是迎客松”的熱烈氛圍。截至11月底,安徽共開展文明旅游相關活動2536場,出動志愿服務人員4.8萬人次。安徽開展的三批“人人都是迎客松”典型人物評選,囊括了各行各業志愿服務優秀工作者。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市場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說:“‘人人都是迎客松’實現全省文旅志愿服務‘一盤棋’,同時打破行業邊界,廣泛凝聚各方強大合力,促進志愿服務工作做深做實?!?/p>
無數微光匯聚時代暖陽
如今,處處都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在鄉鎮基層,文化志愿者藝術團體長期活躍;在旅游景區,志愿者用優質服務為文明旅游保駕護航;在博物館、圖書館,志愿者積極參與各項公眾服務,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25個省級工作站、52個市級工作站、1600多個縣(市、區)級工作站……齊魯大地上,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山東省文化館聯動全省文化館、中小學、志愿服務團隊在中小學建立蓓蕾藝術工作站,在全省建起超過1700個蓓蕾藝術工作站。這些工作站通過文藝展演、非遺體驗、沉浸式交流等方式,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模式,提升文化遺產對孩子的吸引力,取得了扎實成效。
“學校已成為全民藝術普及的重要陣地。孩子真誠的掌聲與燦爛的笑臉,鼓舞我們不斷創新形式?!陛砝偎囆g工作站志愿者、山東省文化館創作演出部副主任菅廣福說。
“志愿工作十分有意義,我對能為公眾提供講解感到非常自豪,這是一個快樂別人也快樂自己的過程?!眲⒕甘呛颖辈┪镌菏着驹刚咧v解員,擁有10年志愿服務經驗。11月29日,河北博物院志愿者團隊成立10周年慶典活動在石家莊舉行?;赝驹钢v解之路,劉靖感慨萬千:“為給觀眾提供更好的講解服務,志愿者需要學習大量的歷史知識,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每當得到觀眾的肯定,我們也愈發感受到志愿服務的價值?!?/p>
據了解,成立10年來,河北博物院志愿者團隊累計提供志愿服務8萬多小時,服務觀眾超120萬人次。來自社會各界的志愿者組成了一個大家庭,架起了公眾與博物院之間的橋梁,讓更多人領略到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魅力。
(統稿:朱萌 參與采寫:周傳人、朱萌、王慧、孔令暉、李秋云、范海剛、蘇銳)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