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2024-11-16 14:26:11
原標題:踐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需要回答好“三個如何”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踐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需要回答好“三個如何”
來源:農民日報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已被視為新時期驅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路徑。走好這條路,亟須思考與回答好以下三個問題:即“度”的標準如何界定?“度”的規模如何實現?“度”的效益如何保障?
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標準如何界定?這一問題的本質,就是要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農民生計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找到土地經營規模的“黃金平衡點”。土地經營規模過小,無疑增加了農業生產的復雜性和成本,規模過大則會引發資源配置問題,增加管理難度,甚至影響鄉村的整體協調。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小農戶數量占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的98.1%,經營耕地面積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近七成。此外,土地細碎化程度較為嚴重,戶均經營規模僅約7.8畝,但戶均地塊卻達到5.7個,特別是丘陵山部地區,土地細碎化更加明顯,許多地方甚至出現了大量的“巴掌田”“草帽地”。為此,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不只是經濟概念,還是社會概念,需結合“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農情統籌考慮。
早在2014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印發的《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中,曾針對家庭農場適度規模經營中的“適度”如何把握的問題,給出了明確的標準,即對土地經營規模相當于當地戶均承包地面積10至15倍、務農收入相當于當地二、三產業務工收入的,應當給予重點扶持。十年間,我國農業勞動力的數量顯著下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數量顯著增加,土地流轉與土地托管等農業經營規模化與社會化趨勢日趨明顯,農民收入來源也日趨多元。新的變化呼喚我們對“適度”要有新的審視與思考。事實上,科學界定“適度規模”,是一個多系統、多維度綜合考量的復雜過程,需全面考慮技術條件、資源稟賦及社會經濟環境等多重因素,確保農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高度匹配。既要兼顧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農業生產特點、土地資源條件及類型、人均耕地面積、土地流轉比例等因素,也應考慮糧食、果蔬等不同作物種類的差異性。換言之,“適度”的標準沒有最好,但有最適合,標準的制定既要遵循“共性”原則,又要體現“個性”差異。建議在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的100個產糧大縣先行開展試點工作,以縣域為單位,率先界定出既能體現地域特色又具有可行性與可操作性的“適度”規模區間。
“度”的規模如何實現?一方面是要通過整治復墾,實現“擴容”。建立土地復墾激勵機制,設立土地復墾專項基金,根據土地復墾的難度、面積、生態價值等,制定差異化的補貼政策,通過對廢棄、閑置或低效利用的土地進行整治和復墾,將其轉化為適宜耕種的土地,以增加土地資源的有效供給。對已復墾的土地,率先進行生態養護,發展循環農業,通過種植綠肥、作物輪作、秸稈還田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和產出。搭建土地復墾項目平臺,定期上傳復墾后的土地現狀,涵蓋肥力、作物生長情況及生態恢復進度等信息,以更高效地管理和利用復墾后的土地。另一方面要優化土地流轉管理平臺,有效提升土地流轉效率與透明度。探索在農民自愿前提下,結合農田建設、土地整治逐步解決細碎化問題。同時加大對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提供政策優惠和資金支持,鼓勵其積極參與土地流轉和土地整治工作。
保障“度”的效益,要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高標準農田布局規模化。首先對現有農田進行詳細的測量和評估,了解每塊土地的具體情況,包括面積、土壤質量、灌溉條件等。在尊重農民意愿和保護農民權益的基礎上,通過土地流轉、互換、調整等方式,實現土地的集中連片,形成適合規模化經營的土地格局。同時健全農田灌溉系統、排水設施、田間道路網絡,以及電力供應等,為農戶提供便捷、高效的生產環境。建設方式生態化。在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初期階段,避免過度的人工干預。尤其是土地平整工作等基礎性環節,需結合地形地貌特征,以最小干預、最大保護的理念進行,力求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實現農田的合理利用與規劃。同時,采用生態友好型的設計方案,如采用環保材料的生態溝渠、生態堤岸等,以維護農田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
保障“度”的效益,要強化種業科技支撐。加強基礎研究與原創性突破,充分利用數字技術,以生物育種為重點,融合傳統與現代生物育種技術,疊加數字技術,推動靶向、精準、智慧育種,使生物育種成為農業發展的新引擎。促進企業集群發展,實現“抱團取暖”。支持龍頭企業建立高端實驗室,鼓勵種子企業根據各自優勢,優化布局,形成以龍頭企業研發為主體,多部門、多主體協同的種業創新生態圈。政府、科研機構、企業應各司其職,實現資源互補,以強帶弱,形成集群效應。同時,加強與國際先進種業企業的交流合作,通過技術引進、聯合研發、人才培養等方式,快速吸收國際先進經驗和技術,著力突破種業技術瓶頸制約問題。
保障“度”的效益,要深化農業社會化服務。將分散、單一的服務項目整合為綜合性的服務方案,打造全過程、全產業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聯盟、協會等行業組織,構建起高效的服務網絡,使其能夠更好地滿足農戶的多樣化需求。此外,特別關注地處偏遠、經濟欠發達、地形復雜的地區,通過政策引導、技術創新等多措并舉,提升服務的可及性,以滿足當地農民的需求,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強化金融保險服務力度,拓寬資金籌措渠道,提升資金鏈韌性,全方位保障農戶生產。
保障“度”的效益,要嵌入數字技術。實現智慧農業平臺廣覆蓋,應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分析土壤濕度、溫度、光照等參數,實時監測農田環境,實現農業生產資料、市場信息等關鍵要素的高效整合與共享,幫助農戶合理安排種植結構、調整生產計劃,避免盲目種植導致的市場風險和資源浪費,實現生產的精準決策,保障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穩定收益。推動農機裝備數智化轉型,增強數字技術在復雜地勢條件下的適應性,應持續推動技術創新,構建貼合山地特色的數字農業運作模式,設立專項資金推廣專為山地設計的智能農機裝備,在有效提升作業效率、削減生產成本的同時,兼顧生態環境的保護。
(作者單位:山東農業大學)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