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2024-11-08 09:43:11
原標題:“一棵菜”聯起五個村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一棵菜”聯起五個村
來源:農民日報
“我過去搞過窗簾批發、企業里上過班,可收入不穩定,家庭也顧不上。去年鎮上建起了景明共富園區,我就回村承包了1個220米長的大棚,主要種植黃瓜、絲瓜。今年蔬菜行情不錯,年凈利潤近20萬元。”說起回村創業后的變化,山東省濰坊壽光市上口鎮口子村村民劉泮章臉上掛滿了喜悅。
作為享譽全國的設施蔬菜之鄉,壽光蔬菜產業起步早,村莊里老棚、舊棚可不少,土地利用率并不高。大棚升級換代需要土地資源,但一村一莊受制于地域限制,難以規模經營。近年來,壽光市以“跨村聯建”為契機,以蔬菜產業為紐帶,推動聯建村莊攥成拳、抱成團、連成片,景明共富園區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千畝產業園——
土坷垃里開出共富花
上口鎮過去以糧食種植為主,大棚種植相對分散。去年以來,上口鎮景明新村黨委統籌整合西景明一村、二村、三村等5個村土地,引入壽光發展投資集團,規劃建設了占地1500畝的景明共富園區,新建蔬菜大棚98個。新村黨委注冊“景明甄選”品牌,村民只管種植管理,園區負責聯系銷售,走出了一條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管理、品牌化運作的路子。
“通過跨村聯建,集中流轉土地,想種棚的可以‘拎包’租種,不想種棚的可以外出務工。地還是那塊地,到現在種蔬菜畝產值一兩萬元。”上口鎮黨委書記呂凡政介紹。
以“跨村聯建”推動產業聯合,讓集體和村民在產業鏈上增收致富,這樣的共富場景在菜鄉大地不斷上演。在洛城街道堯水新村,占地3500畝的鄉村振興農業產業園拔地而起,460個高標準蔬菜大棚陸續建成。這個園區覆蓋周邊10個村莊,可帶動1500戶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投用后實現年產蔬菜3萬噸。
“新村黨委盤活閑置地塊,建設了農品流通產業園,引進6家蔬菜合作社,建設8個分揀包裝車間,配套1500平方米的恒溫庫,打通了蔬菜種植、銷售、加工上下游鏈條,釋放了蔬菜產業發展的集聚效應。”洛城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李成杰介紹。
導師工作室——
以強帶弱共奔致富路
走進稻田鎮南齊村的蔬菜園區,18個高標準大棚整齊排列。村民正在忙著進行甜瓜、番茄種苗的定植。“我是2021年換屆當選的,當時一心想改變村里的面貌,就是找不到突破口。在師傅的指導下,我們流轉100畝土地進行拆舊建新。現在種上苗,趕在春節前上市,價格低不了!”說起村里的變化,南齊村“90后”黨支部書記夏英明信心十足。
夏英明口中的“師傅”,是隔壁崔嶺西村黨支部書記崔玉祿。崔書記從事蔬菜貿易多年,腦子活,懂經營。前些年,崔玉祿帶領黨員群眾建設品質蔬菜園區,注冊“崔西一品”品牌,發展蔬菜經濟,用一棵番茄帶富一方百姓,成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村集體收入達到400多萬元,戶均存款超過30多萬元。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壽光市結合開展“跨村聯建”,發揮優秀村黨組織書記作用,成立40個“興村治社好導師”工作室,每個工作室安排周邊2到3名年輕村書記進行跟班學習,通過思路上幫、產業上帶、方法上教,實現以強帶弱、結對提升。
在能人崔玉祿的帶領下,崔嶺西村、崔嶺東村、南齊村、潘家莊村4個村握指成拳,擴建農業園區,推行標準管理,共享蔬菜品牌。崔嶺西村領辦的蔬菜分揀包裝中心,以高出市場價0.2元到0.3元的價格,收購新村種植戶的蔬菜,去年交易量超過2萬噸,交易額超過1億元,遠銷俄羅斯等“一帶一路”共建國家。
組團趕大集——
惠農服務送到家門口
“劉老師水平就是高,一眼就看出病癥在哪,咋預防,用啥藥,施啥肥,說得明明白白。”種植戶趙建國打心里佩服。最近,在紀臺鎮宋家新村的民生服務大集現場,高級農藝師劉春香被圍得里三層外三層。村民現場排著長隊,帶著拔來的黃瓜秧、茄子苗前來問診。
“我們村是蔬菜種植專業村,村民對病蟲害防治、新品種選育很關心。聽說市里到村里舉辦民生服務大集,咱先點了農業農村局的‘單’,請農技專家來答疑解惑。”宋家新村黨總支書記趙志鵬介紹。
針對過去村莊“小、多、散”和服務資源“撒芝麻鹽”的問題,去年以來,壽光市以“跨村聯建”中心村為承接主體,整合市直部門單位服務資源,成立90支黨員志愿服務隊,采取“新村點單+部門接單+群眾評單”的方式,創新舉辦民生服務大集,為群眾提供組團式上門服務。大集緊扣群眾需求,涵蓋健康義診、農技輔導、政策宣講、惠農信貸等120余項服務項目。
“在大棚里勞作,經常彎腰屈膝,時間長了難免腰酸背痛。沒想到扎上針一會兒就好多了。”村民趙海對壽光市中醫院的頰針療法贊不絕口。“我想回村開個農資店,手頭資金不夠,咨詢了農商行工作人員后,當天就授信了30萬元,還實行了最優利率。”村民趙玉梅對壽光農商行的服務豎起了大拇指……
目前,民生服務大集已累計舉辦270場次,出動志愿服務隊伍2400余頻次,覆蓋160個“跨村聯建”村,服務群眾15萬人次,實現了“舉辦一次大集,享受多種服務,惠及更多群眾”。
“開展‘跨村聯建’,關鍵是找準產業發展與聯建村莊的利益聯結點。我們以組織聯建推動產業聯合、治理聯抓、服務聯享,160個聯建新村中村村都有聯建項目,增強了村民的獲得感和認同感。”壽光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劉洪科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