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環境報
2023-05-05 09:31:05
原標題:山東環境損害賠償打通堵點規范流程
來源:中國環境報
原標題:山東環境損害賠償打通堵點規范流程
來源:中國環境報
◆周雁凌 季英德
記者近日來到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陳莊鎮的黃河故道,遠遠就看到路邊豎立的“黃河口濕地生態環境綜合修復基地”標志牌。修復基地由東營市生態環境局會同東營市中級人民法院、山東黃河河務局黃河河口管理局、利津縣人民政府共同設立,目的是探索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資金使用不集中等問題,打造生態環境替代性修復實驗場。
東營市創造性建立黃河口濕地生態環境綜合修復基地,實現修復方式的標準化、多元化,正是山東省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改革中敢想敢干、敢闖敢試,大力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的真實寫照。
山東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侯翠榮在全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工作推進視頻會上發言時介紹:“近年來,山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扎實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以制度構建為抓手,規范索賠流程,突破瓶頸制約,嚴把案件質量,注重環境修復,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取得積極進展。截至目前,全省已啟動損害賠償案件4577件,賠償金額38.22億元,實現了縣(市、區)啟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全覆蓋,入選山東省年度法治建設十大典型案例。”
完善制度建設,切實保障有法可依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是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就是由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責任者承擔賠償責任,修復受損生態環境。
山東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一級巡視員姚云輝告訴記者:“山東省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上升到法規層面,切實保障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有法可依。《山東省水污染防治條例》《山東省土壤污染防治條例》《山東省南四湖保護條例》等省級地方性法規中明確寫入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條款,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順利開展提供政策支撐。”
山東省積極構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與行政處罰聯動機制,明確在行政處罰決定前,企業已履行完成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的,可以認定為從輕或減輕處罰的情形。《山東省生態環境行政處罰裁量基準》創新將違法行為首次被發現且處罰金額不足5萬元,積極履行生態損害賠償責任,自立案之日起60日內足額繳納生態損害賠償金的,列為不予處罰情形。將“簽訂賠償協議后,賠償義務人拒不履行的”作為企業環境失信情形提交山東省企業環境信用評價系統平臺,實施聯合懲戒。
為強化司法保障,山東省高院出臺關于辦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協議司法確認若干意見,明確經市級政府授權的縣級政府及其相關職能部門可以作為賠償協議磋商主體和申請司法確認的主體。成立公益訴訟(環境損害)司法鑒定聯合實驗室,解決“鑒定難鑒定貴”問題。山東省人民檢察院、省生態環境廳等相關部門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與檢察公益訴訟案件線索移送、會商、磋商、訴訟、修復等工作銜接機制,實現行政與司法部門聯動辦案。
規范索賠流程,打通堵點難點
圍繞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推進中發現的堵點難點,山東省制定簡易評估認定程序,針對損害事實清楚、責任認定無爭議、損害數額小于30萬元;或者賠償義務人主動提高污染治理標準、擴大環境治理修復范圍,有明顯環境效益的情形,可以委托1—2名專家出具鑒定評估意見,提高鑒定評估效率。
山東省生態環境廳法規與標準處處長孫金輝對記者說:“山東省在全國率先確定經市級政府授權的縣級政府及其相關職能部門可以作為賠償協議磋商主體和申請司法確認的主體,將索賠主體擴大至縣(市、區)人民政府,壓實了地方政府生態環境保護職責。”
山東省委、省政府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納入省級生態環保督察范圍;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要求納入省對市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內容。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納入對各市生態環境局主要負責人的考核內容。通過對辦案數量、案件質量、修復率等重點指標的考核,推動各市做好相關工作。
為嚴把案件質量,山東省制定實施《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審核辦法》,推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三級審核”制度,實行“一案一審”“一案一反饋”“一案一清單”,切實把好案件審理“出口關”。組織環保和法律領域專家,對16市巡回開展督導幫扶,通過開展座談、現場查看,對縣級一對一指導解決政策疑點和案件難點。組織開展全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專題培訓,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納入生態環境法律知識培訓考試內容,并通過典型案例評選等活動,開展多種形式宣傳。
東營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陳云龍告訴記者:“作為黃河入海口城市,我們積極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聚力攻克難點堵點,明確損害賠償磋商主體,規范鑒定評估,設立全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資金專戶’,探索建立線索清單、案件清單、辦案臺賬‘兩清單、一臺賬’的案件管理模式,扎實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落地生根。”
開展創新實踐,敢于先行先試
驅車行進在利津縣陳莊鎮至鹽窩鎮的黃河大壩上,只見南側壩壕建有“珍珠項鏈”式人工濕地,上下游互通形成連貫水面,岸邊青青的蘆葦已有半米高了,不時可見野鴨等水鳥飛翔、覓食的身影。
東營市生態環境局利津縣分局黨組書記、局長陳華國告訴記者:“我們積極開展創新實踐,探索合理調配賠償資金,賠償金除用于案件所涉受損點位的環境修復以外,剩余資金用于在黃河灘區人工濕地修復基地開展替代修復。這片約5200畝的黃河灘區人工濕地,長約28.66公里,建設資金里就有部分賠償資金,有效解決了黃河灘區10萬畝農田退水形成的面源污染問題。”
為探索“先民事后刑事”賠償路徑,山東省采用先履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民事責任后承擔刑事責任的賠償模式,鼓勵賠償義務人及時修復受損生態環境。以生態環境修復為核心,督促涉案企業或者個人在刑事案件審結前,積極開展磋商,達成賠償協議。生態環境部門在賠償義務人積極履行賠償和修復義務后,將賠償協議等證明材料,抄送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作為司法機關審理相關刑事案件時依法從寬量刑的佐證,達到積極引導賠償義務人承擔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的制度效果。
山東省還加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與檢察公益訴訟銜接,進一步筑牢生態環境保護防護墻。生態環境部門與檢察機關協作配合、密切合作,對于南四湖流域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行政執法及檢察公益訴訟的重大案件、事件、輿情等,及時相互通報、互送線索,共同研究處理重大問題,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修復。臨沂、菏澤等市生態環境局邀請檢察機關參與磋商,自覺接受監督,強化釋法說理,引導企業主動履行賠償修復責任。
山東省始終堅持以受損環境是否得到修復和賠償作為案件辦理的最終依據,認真落實恢復性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理念,積極探索集中、替代性修復,對于造成的大氣等生態環境損害無法修復的情況,賠償義務人支付賠償金的同時,鼓勵賠償義務人以實施升級改造工程項目的方式進行替代修復。在東營、棗莊開展黃河三角洲、南四湖恢復性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基地試點,集中分散小額賠償資金,探索異地、集中生態修復,以“有價”賠償換取“無價”生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